邓恩:颂歌与十四行诗
邓恩的诗非常口语化,语调特殊,活泼有劲,其次,他善于运用比喻随之出现的意象与状拟的情境,每有惊人之笔。他的意象源自多种不同的知性与感性领域,一泻千里,他笔下的意象来自不同的知识领域,但是值得我们强调的是,不是主题的繁复或取材的多端,而是他组织意象的能力,创造意境的才干,以及这两者相辅相成所获知的整体效果。
我实在不明白,相恋前,你我
在干嘛?那时还没有断奶?
得了吧,你们住口,让我爱……
他后来改行当牧师,依然不改性情中人的本色,传道生涯经营的出类拔萃。
邓恩梳理不同的观念,整合相应的题材,以强调人类处境的重点,这是他一贯的手法写世俗的主题,如此写宗教的主题也是如此。世俗的主题多关乎爱情,宗教则大多与死亡及复活有关,但是两者的效果都建立在爱与死亡之上。
卡尔德隆《人生如梦》
卡尔德隆与宗教似乎有着不解之缘,对世界,对人生的看法,他往往会显得与众不同。在进入而立之年之后,他写的《人生如梦》(1631—1632),这可以看作是他潜藏于心底的宗教情结的无意识的流露。
剧中,波兰国王巴西略曾经得到过一个预言:他的儿子生性不驯,将会成为一个暴君,国王对此深感惶恐。无奈之下,他只得在小王子年幼的时候,把他送到荒郊野外的城堡,将其羁押在那里。在他稍稍年长以后,国王为了检测小王子的性格是否变好,就把他麻醉之后带回宫中,不想,王子醒来后,性情与从前一样,仍然凶暴异常。国王失望了,就再次将他麻醉后送回城堡。
王子醒来,他不明白这一切是怎么回事,回忆起在宫中的情景,宛如前生的一场幻梦。既然人生是一场梦,又何必在乎它的荣辱得失呢?王子仿佛一下悟透了人生,从此,他淡漠世事,收心敛性。
后来,宫廷之中发生了政变,有人把国王赶下台,把王子从城堡里救出来,让他登上王位。而此时的王子却与从前大不相同,他仿佛已度尽劫波,故心静如水。他无意于国王的权柄,正像无意于荣华富贵一样,最后,他把皇冠交还给父亲,而甘心坦然地走过平凡的人生。
卡尔德隆利用戏剧这个魔杖,将人生巧妙地分成了现实与幻境,或曰今生与来世,尊贵荣耀是现实人心中的法宝,可是它却如梦一样飘忽即逝;平静与安详是来自天堂的福音,而人们却对此漠不关心。剧中,害怕王子残暴的国王,自己却由于实行暴政而被赶下了台,而生性暴躁的王子,却在亲历了尊贵荣耀和平静安详的对比之后,摒弃了俗务,彻悟了人生。
这部作品虽是喜剧,却蕴含悲剧的漩涡,在剧中世界是一座舞台,人生是一场梦,生命是魅影,这些观念不仅仅是诗的意象或隐喻,更是生命的基本取向,是生活的规范。人生是一场梦,即使偶尔不免寄望生命具有实质的内涵,还是应该把人生看做一场梦,这样才能随遇而安,才能获得精神上的救赎。
古怪疯疯狂的行为和玄妙抽象的辩论在《人生如梦》中混为一体,形成全剧最引人入胜的特色,剧中的主要情节随国王决定考验王子一路展开,国王提出堂皇的理由,他判断王子到底是国家的栋梁,或者就像凶星所示,根本就是恶魔的化身。
生命是幻想,也是考验,会带来启示,也会有适当的回报。人生是一场梦,但是人必须活得有担当,每一个人都得要培养自己的美德与荣誉感,并且加以实践。
弥尔顿《失乐园》
《失乐园》是英国政治家、学者约翰·弥尔顿创作的史诗。《失乐园》讲述诗中叛逆之神撒旦,因为反抗上帝的权威被打入地狱,却毫不屈服,为复仇寻至伊甸园。亚当与夏娃受被撒旦附身的蛇的引诱,偷吃了上帝明令禁吃的知识树上的果子。最终,撒旦及其同伙遭谴全变成了蛇,亚当与夏娃被逐出了伊甸园。
该作说明人类从不识不知的原始社会进入生产劳动的文明社会,必须依靠知识和劳动。同时,宇宙间本身就有正反相对、相互矛盾的两种势力存在,人类历史上也反复出现过变革、斗争的流血事件,出现过失乐园的悲剧。
在弥尔顿看来,人类总是缺乏坚定的意志力,当诱惑降临的时候,他们总是经不住诱惑,把持不住自己,进而做出错误的选择。正因为如此,人们才丧失了应有的乐园。撒旦的堕落是因为野心勃勃、骄傲自满;亚当的堕落在于对妻子过度溺爱,感情用事;而夏娃的堕落在于盲目追求,渴望知识。弥尔顿正是通过他们的遭遇,揭示了当时资产阶级革命因骄纵、奢侈而失败的本质。由此,批判的态度在《失乐园》中表露无遗。
弥尔顿的战争或者说他的戏剧并非假作,主因在于他处理的是基督教的人类观,把亚当的堕落以内心戏的手法展现出来,然而亚当的堕落固然造成人类目前的困境,其中却含有救赎的承诺,所以堕落本身应该是一个如意的过错,这样说来失乐园的题材并不仅限于堕落意思,而且还包括违背上帝诫令的人觉悟并接受新的精神状态,这意味着随腐化与罪恶并肩而来的还有良知与希望。
失乐园是一部圣经史诗尼,弥尔顿毕生都在为完成这部伟构而准备,它以气势磅礴的古典形式写出来的不仅是一部成熟的巨著,也是文艺复兴晚期最为灿烂的杰作。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