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张一梵
最近,我看到了一则新闻,还是蛮有意思的。根据东财的数据,上半年基金公司内部人员持有份额加持不少,货币基金占据了大头。
以前,还听过一个例子。有一个基金经理的朋友问他,现在的行情该买点什么基金。基金经理就告诉他,现在行情怎么样,可以选择哪些基金?
不过,这个朋友不死心,脱口问他,你现在持有什么基金,我也跟着买点? 这一招放出来,估计基金经理也是尴尬的。
不过,回到筛选基金这个事,我们不但要听其言,还要观其行。
一般来说,我们筛选基金的条件不少,比如基金经理的投资能力、基金公司的口碑、基金经理的投资策略、资产配置等,都是一些基本的筛选条件。
这次,又来了一个新参考指标:基金内部人持有比例,也就是基金公司从业者的持有份额。
为什么要看这个指标呢?
1.
我以前看书生写过一篇文章,就提到了这个问题。
首先,基金公司内部人本身有信息优势,哪个基金经理水平高,哪款产品收益水平好,基金公司内部人员知根知底的,也就有信息上的优势。
我们投资的时候,基本上做的就是一种信息的搜集分析,谁掌握了更多有价值的信息,谁就有可能掌握主动权,就可能收获更高的收益,信息本身就是一种安全边际。
比如说,你打算买入某支基金,你了解的信息越多,基金的投资策略、资产配置、基金经理等,你获得高收益的概率自然更大一些。
反之,你疏于寻找各种信息,喜欢跟风追热点,追涨杀跌,可能获得短时的高收益,但是注定走不远,更不可能成为一个投资高手。
2.
基金内部员工买入基金,有一条明文规定,从业人员持有基金的期限不得少于六个月。
有了这个规定,我们就能看得出来,内部员工买入后不会动不动卖出,这是一种稳健的投资。
这就让投资者和基金公司形成利益共同体,风险共担、收益共享,这本身就说明了基金从业人员对公司产品的一种信心。
此外,这种方式还无形之中增加了基金公司的使命感,操作起来也肯定会小心翼翼,对投资者来说自然也是一件好事。
3.
必须承认,基金公司从业者买入公司的基金,这是一个好事。
投资者和基金公司形成了利益共同体,但是我们也不要一拥而上,而要多考虑其中的门道。
对于公募基金来说,它不像私募基金一样按比例分成,它的赚钱方式主要得益于管理费,而管理费是和规模是挂钩的,只要基金的规模上去了,即便基金收益不好,基金公司照样赚钱。
因此,市面上不少基金业绩很差,规模上面临清盘的可能,基金公司就是不愿意清盘,有些还成了僵尸基金,目的就是为了赚投资者的管理费。
对于基金公司内部持有份额加持这个事,有可能是基金公司的一种套路,让员工买入充当救场资金避免清盘,也可能是基金营销的一种策略而已。
所以,在筛选基金的时候,这个内部人士持有份额是一个参考指标,但是不要盲从,结合着来看就好。
我是张一梵
希望今天的文章对你有用,么么哒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