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孔子——自由

孔子——自由

作者: R琳茜 | 来源:发表于2020-04-21 20:06 被阅读0次

    孔子曾在他的自述里说,70而从心所欲,不逾矩。意思就是他在70岁的时候,已经可以。按着自己的想法行事,但是却不超越那些规矩,意思就是他已经不受规矩的限制了。在今天我们许多人所想的自由就是胡作非为,但是对于孔子来说,他不受规矩限制,他的自由到底是什么呢?

    孔子在离开鲁国以后,周游列国了14年,在这14年中,他经历了不少事情,走过了好多国家,看着这些战火纷飞的国家,他却无能为力,君主也没有用他,现在孔子来说也是一个很大的打击,他虽然克服了这个打击,可是,最终他周游列国的旅程以物质上的失败告一段落,回到了鲁国,那么经历了这么多的他,会不会改变他的政治理想?会不会改变他实现政治理想的做法呢?

    首先,孔子是不可能改变他的政治理想的,因为那是他的使命,但是他的精神,孔子和他的儒家之所以能在现在成为一盏夜灯,是因为他这种最特别的不放弃的这种精神的力量,尽管失败了许多次,孔子要继续去推行仁政,尽管他的到道太大容不下他,他也一直在努力的让仁政统一天下,他一直不放弃,尽管一直在推行和不容之间循环,这也是他的自由,他明明是可以放弃这个使命,这个天命的,放弃做官,放弃周游列国,尽管那是他必须要去做的。

    而在他回到鲁国以后,不仅鲁哀公找他问政,季康子也找他问政,孔子的回答并不像以前那样,具体怎么做,比如说堕三都,以前他和鲁君都是仔仔细细的说堕三都怎么实行等等,可是现在他并不是那样,当鲁哀公问政的时候,孔子只是简简单单的说了一句政在于选择大臣。季康子问政他也同样的方式回答了,所以这一切都可以表明,孔子用了不同的方式实现他的政治理想。

    他晚年教书的时候,培养出来了3000多子弟,在那之间有72人深通六艺,可以称为贤者,对于我们和他都是一个不小的成就了,孔子当然满心的成就感,可是除了成就感以外,他未免也会有一些遗憾,因为他并没有实现他一开始就希望并梦想就要实现的东西,他的政治理想。对此他还是有一些遗憾的,而他晚年教那么多子弟,就是一些原因是为了让他们去实现他的政治理想。

    孔子回到鲁国以后年龄已经68岁,快到70岁了,他当时,把古代所作的诗3000多篇重复的去掉。350篇孔子皆用歌唱,并背诵,孔子晚年又写了好多本书。

    孔子其实在干一件非常伟大的事情,他把《诗经》的350篇编成歌,后来他又为书做撰,若不是孔子有可能《诗经》一类的东西早都已经失传了,可是孔子在做这些事情的生命状态是什么样的呢?其实是非常自由的,他并没有逼迫,比如说做作业的时候必须在几点以内完成,是自愿的。

    孔子之所以被称为素王,其实那原因之一就是他干了像圣王一样高尚的事情,重要的事情,是他并没有成为王,所以这种人就被称为素王,没有被称为王的王。

    在他晚年教书的时期,他的生活状态是完全自由的,他在朝廷上可以与上大夫言,也可以与下大夫言。他自己根本就没有约束自己,就像我们今天闯红灯,我们不能闯红灯,是因为旁边有警察看着,闯红灯会罚人罚钱,所以才不闯红灯。这是外在的约束,是外在在约束自己,并不是内在真正的想做。孔子是内在的,是他内在的自我要求。而且都可以是在下无意识当中自然而然的呈现出来。他一直想恢复的礼乐制度,就是那些在外人看来的那些礼节,并没有束缚孔子,他超越了所有的这些规矩,而抵达了一个更高的由心而生的一个境界,抵达了一个更高的精神的自由的境界。

    所以不70而随心所欲不逾矩的不逾矩,并不是没有规矩,而是超越了规矩,规矩的内在化了,并超越了外在的规矩。抵达了更高的境界,那就是他自我实现的自由,但是这个自我实现和人类的命运是不能分离的。如果只想个人实现为就太自我了,外界把社会割裂,不叫真正的自我实现,当孔子走到最高境界的时候,个人的自我实现承担人类命运是合二为一的完全一体的。小我与大我的统一才是真正的自由。所以这就是孔子的自由,啊,就是因为孔子有这样的自由,所以他成为了那个灯塔,成为了照亮黑暗的世界的夜灯。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孔子——自由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fygpih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