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技术人员如何说人话

作者: 打折的杨过 | 来源:发表于2018-11-08 10:40 被阅读4次

    你坐在路边的苍蝇馆子里,对面桌边端坐着一个少年,白衣胜雪,丰神俊朗。你听他侃侃而谈——

    若他满嘴“线上/线下”“toBtoC”“流量变现”“应用场景”“IP”““all in”,甭问,这是一个“挨踢(IT)”业的小青年。

    若他不时提及“风口”“孵化”“赋能”“红利”“生态”,显然这又是一个“挨踢”男,不过他是正准备互联网创业的那种。

    若他随口就是“高尚社区”“观湖观景”“水岸名邸”,又或者上一个档次,说“诗意地栖居”“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得,这是一个房地产公司文案。

    专业和圈子,让不同群体之间的交流变得越来越难。但是,平心而论,满嘴专业术语的,一般都不是什么真正的高手。你听说爱因斯坦跟圈外人说什么“曲率张量”“弯曲时空”吗?你见过马云讲“电子数据交换”“自动数据采集”“ERP”吗?

    那些动不动就甩几个专业术语的,大都是半吊子,不然就是傻子或者骗子。高手都说人话。

    1|精确是一种病

    在一家大博物馆,发生了这样一段对话:

    管理员:“先生,这块化石有720002年的历史了。”

    参观者:“你怎么知道得这么精确?”

    管理员:“两年前,有几位考古学家来这里参观。他们说,这块化石有72万年了。现在又过了两年,所以说这块化石有720002年。”

    在对普通人描述自己业内的情况时,专业人士通常会犯过于注重精确的毛病,就像得了近视,对眼前的事物描摹得毫厘不失,而听众整体的感觉却云里雾里,抓不住重点。

    吴军老师讲过一个故事:

    他的一位朋友,参加一个关于新能源汽车的论坛。比亚迪的老总讲电动汽车的诸多优点。现场一个记者就提出质疑,“电动汽车使用的电也是烧煤发出来的,也有污染和二氧化碳排放,这不过是把污染从一个地方换到另一个地方罢了”。

    那位老总就给记者算账,中国有多少电是煤电,多少是水电,多少是核电,算下来每百公里二氧化碳排放是多少。如果是汽车内燃机耗油,每百公里又是多少,等等。精确倒是精确了,但记者们听得一头雾水。

    这时,吴军的朋友站出来,给那位老总打圆场。他根本不去分析那些物理上的能量转换和化学上的废气排放,只是说,就污染和二氧化碳排放而言,使用内燃机的汽车好比随地大小便;使用电厂发电的电动车,好比大家去上厕所。虽然粪便的总量或许还是那么多,但公厕比起随地大小便要容易清理得多。

    这样的一个解释,远远不如比亚迪老总说得精确,但是一个类比,就完美地解答了记者的疑问。

    2|细节是一个坑

    和追求精确相伴而生的,是注重描述细节。事实上,精确也好,细节也罢,都不一定是听众想要的,他们只是想知道你想说的到底是个啥。

    黄执中讲过一个案例:

    好莱坞的编剧写了一个剧本,这就是后来的经典科幻片《异形》的剧本。

    当编剧拿着这个剧本找投资方的时候,碰到一个难题,要怎么跟对方解释这部片子讲了是一个什么样的故事。

    编剧当然可以说,这是一个外太空产生了一种变异的怪物,太空人与其搏斗,最后消灭了异形怪物的故事。

    好了,假如你是投资方或者导演,你的脑海中会产生一幅什么样的画面?太空船是啥样的?外太空怪兽长什么样呢——章鱼状,黏腻状?巨人状,精灵状?你很可能完全没有概念。

    拿这么一个莫名其妙的故事给投资人,人家会决定投资吗?

    这个编剧超级厉害,当被问及《异形》是个什么样的故事时,他只简单解释了一句:“太空版的《大白鲨》。”

    对方秒懂。

    3|数字是一柄剑

    一对夫妻,半夜里偶然聊到了赤壁之战。妻子说,曹操是率81万人马下江南,老公说是83万。

    两个人争执不下,老公干脆起来去拿书做验证。

    老公取书时,不小心踩到了被窝里熟睡的孩子。孩子哭起来,妻子埋怨,说你把孩子给踩死了!

    老公听了,一肚子不服气,说:两万人都让你说没了,还在乎这一个半个的?!

    专业人士说事情,喜欢有依据,引经据典,尤其喜欢用数字说话。数字其实是一柄双刃剑,用的恰到好处,可以极大的增强说服力;用的不好,堆砌数据,就会喧宾夺主,令人厌烦。

    乔布斯是一个完美主义者,一生追求极致和精确。但他在数字的运用上,却非常高明。

    2015年2月23号,苹果发布了一款新的iPod。这一款新的iPod拥有30G的海量存储空间。但是,怎么能够展现新的iPod和以前8g的iPod,在存储上的具体区别呢?

    如果只是用数字去对比,观众很可能无感。

    乔布斯在演讲中是这样说的:30g的内存,可以储存7500支歌曲,25000张照片,以及长达75小时的视频。

    乔布斯的列举,并非追求数字的准确,而是传递一个形象化的信息。他这么一解释,就把歌曲发烧友、拍照和摄影发烧友的想像力全都调动起来了。一个枯燥的、冷冰冰的30g内存,霎时间变得生动而具体。

    4|简单是一个宝

    对于专业人士,把复杂的机理、抽象的概念、繁复的流程,用普通人能听懂的方式拆解开来,是一种高超的能力。解释得简洁、通达,可以说是一种艺术。

    如果从政也是一种职业,那么官员们经常说的跨越式发展、GDP、物价指数、核心意识也就是一些专业概念。那么,怎么才把这些大词转换成简洁明快的人话呢?

    2000年,世纪之交,对于世界各国政要而言,是千载难逢的表现机会,各国领导人当然都不会错过。

    很多政要发表的演讲,都是愿景使命价值观,科技太空共同体,一本正经的堆砌大词。虽然政治正确,无懈可击,但都是避实就虚,冠冕堂皇,大而无当。过不了几天,大家也都已经忘记法国、英国、美国领导人到底说过些什么了。

    而新加坡总理吴作栋的讲话,却让人耳目一新。

    吴作栋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期许,简单得不能再简单,他说,我们新加坡未来的目标是:每个公厕都要有纸。

    假如你正在看电视直播,听一国总理一本正经说“每个厕所都要有纸”,会不会一口茶水喷到屏幕上?

    但是,你再仔细想想,每个公厕里头都要有纸,这是小事情吗?它包含了国民教育,包含了道德提升,包含了治安、观光,包含了经济发展、管理能力。可以说,它涵盖了整个社会文明的进步,绝对不是市政管理处的任务。

    不然的话,公厕管理处说,我们要严格落实总理的发展理念,于是买了一大堆纸放到公厕里。结果呢,很可能是公厕里还是没有纸,而新加坡的每个人家里都有用不完的纸。

    吴作栋用一个很简单的核心任务告诉国民,只要达成了这个目标,其他的一系列发展目标,都会在施行的过程中迎刃而解。

    5|类比是一把钥匙

    从以上的案例,我们可以看出,在拆解专业术语使其大众化、通俗化的时候,类比是一个最为常见,也最为有效的手段。

    用普通人喜闻乐见的现象,解释深奥晦涩的专业术语,是对专业人员智力和表达能力的考验。

    吴军老师读大学时,有一次,一位物理老师讲述能量守恒定律——如果要让一个机械做功,要么你给它提供能量,要么减少它自身原有的一些能量。不存在只做功不消耗能量的永动机。

    这位老师打了一个非常贴切的比喻。他说,这就好比,我们不可能既要马儿跑,又要马儿不吃草,还要马儿不掉膘。

    马儿跑,就是做功。马儿吃草,就是外界给它提供能量。马儿掉膘,就是消耗它原有的能量。这样一个比喻,让吴军一下子就理解了能量守恒定律,而且一记就是30年。

    生活是如此地丰富多彩,如果一个专业人员留心观察和思考,就会发现,能够用来解说自己专业术语和现象的类比,可以说是比比皆是。

    比如高铁,它具有速度快、噪音小、乘坐舒适等诸多特点,那么怎么才能解释它非同一般的速度呢?

    ——从乌鲁木齐到兰州,以前坐火车需要一天一夜;现在坐高铁是朝发夕至,早晨上车,天黑前就到了。

    嗯,朝发夕至或者夕发朝至,这是一个不错的解释,也是铁路部门经常用到的。

    ——高铁的行驶速度300㎞/时,是牙买加飞人博尔特的454倍,火车的3倍。

    这里用了数字和对比,可能给人更具体的印象。可是,也许有人不知道“牙买加飞人博尔特”是谁,他到底跑多快,那么他就可能对这个对比无感。

    ——假如有一个吃货,经常往返于武汉和长沙之间。过去,他早晨出发去武汉(长沙),只能赶上吃午饭,现在好了,他可以赶上吃早餐了。

    我们看,这里既没有术语,也没有细节,远远谈不上精确。它只是用一个生活中的现象做了类比,但给人留下的印象,却比前面两个解释深刻的多。

    (吴军《谷歌方法论》 黄执中《如何有效沟通》笔记)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专业技术人员如何说人话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fyiix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