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人物散文人物春秋
李鸿章的是是非非(二)

李鸿章的是是非非(二)

作者: 扣玉 | 来源:发表于2019-02-04 16:48 被阅读22次

      在李鸿章的个人历史中,光绪年的威海卫海战失败,北洋海军全军覆没以及中日签订的不平等《马关条约》,都成为李鸿章的一个卖国求荣的污点,仿佛是谁便可以上来踹两脚的罪恶。但背后的无奈谁又知道。

    事情的起由要从光绪亲政说起。光绪十五年二月,光绪亲政大典在紫禁城中隆重举行。十九岁的光绪皇帝神采奕奕,对未来大展拳脚充满希望。对于大清帝国的无数臣民而言,自从成丰皇帝死后,大清帝国一直没有男主人。人们一直坚信,“牝鸡司晨”只是万般无奈中不得已,因为即便在当下,大多数人还是坚信男人永远比女人更适合当家主政。加上这个刚接管大清帝国的年轻人符合一个伟大帝王的标准:年轻力壮,长相清秀俊美,举止端庄凝重,颇具帝王之姿。并且宫中不断流传出的关于皇帝好学不倦、圣德纯粹的传闻,这让所有的人有理由期待他有足够的能力带领大清摆脱困境,重现康乾时天下太平万国来朝的荣光。

      不过在经历最初的兴奋后,一切如故,日常政务庸碌琐碎。这个有劲使不出来的年轻人终于在执政五年后抓到了一个机会。光绪二十年年初,大清属国朝鲜发生了内乱,请求中国出兵帮助平乱,这时国力日渐强盛的日本人也借机出兵朝鲜,企图争斗朝鲜的宗主权。

      听到这个消息,年轻皇帝愤怒之余内心蓬勃,一个小小的日本怎敢如此猖狂,大洋彼岸的美英法也就罢了,现在居然小弟日本也来猖狂,正好一示国威。他眼中日本还是“二十四史”中“日本传”里的模样。“考日本之为国,不过三岛,浮沉东海,犹一粟也.土地、军事俱不及中国十分之。” 熟读经史的皇帝只道,这个小国几千年来一直亦步亦趋地学习中国,向中国俯首称臣。虽然对其效法西洋的明治维新有所耳闻,但应当也翻不起什么大波浪。如果打败了日本,那就是道光末期以来,中国对外战争中的第一场胜利。也许这场战争会成为大清国势的一个关键转折点,因为它将大大增强大清子民的自信心,振作久已萎靡的民族精神。“中国果能因此振刷精神,以图自强,亦未始非靖边强国之一转机也。”(《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续编。中日战争》)

    另外,他需要一个机会来展示自己的天子神威,让如果他能抓住这个机会,在战争中充分展现自己的才干,自然会在朝野树立起巨大的威信,那个处处给自己挑毛病,事事要插一杠子的太后应当自愧不如,赶紧放权。大清的自强之路指日可。包括帝师的翁同稣在内的一大批朝臣,特别是绝大多数年轻的中下级官员,都坚决支持,一致欢呼。在他们中,曾国藩的孙子翰林院编修曾广钧的言论最有代表性,,他甚至建议,这次不但要击败日本,还要抓住机会干脆把日本从地图上抹大清此战变成中国的一个省!只有这样,才能永绝后患!

      皇帝把朝野上下群情激奋的情况汇报给了太后,太后没有立刻表态。但对于皇帝亲改五年以来的表现,太后是基本满意的,慈禧并没有外界所传对光绪处处掣肘,而是信任的说,你自己看着处理吧!

      在全国上下一片兴奋时,当时的北洋海陆军最高统帅李鸿章却忧心忡忡。其实早在二十年前,李鸿章就已经明确意识到,明治维新后的日本必将成为中国最危险的敌人。1874年,就是光绪成为皇帝前一年年底,他曾在一份奏折中提道:“泰西虽强,尚在七万里以外,日本则近在户闼,伺我虚实,诚为中国永远大患。”他所组建的北洋海军,+分明确地把日本作为假设敌:“今日所以谋创水师不遗余力者,大半为制驭日本起见。”(《李文忠公全集.奏稿》

      闭关锁国没有阻碍李鸿章的视野,他十分清楚这个小国二十年来的发展变化。日本国的海军这些年来扩张神速。而大清的海军自从建成后,就没有怎么更新。从军事实力上说,日本绝不占下风。特别是在成功的政治改革之后,日本国的国家效率战争动员能力等综合国力已经远远超过中国。基于这种判断,李鸿章提出了“避战求和”的建议,他建议皇帝主动从朝鲜撤军。如果避过此战,中国就可以获得一个战略机遇期。在实力充足之后,再与日本交锋不迟。

    了解中国历史的人一定知道,这种打法和战国时的廉颇异曲同工。廉颇当年企图用此举拖垮秦军,但是没等拖垮,他下课了,换成了纸上谈兵的赵括。这次亦然。这个建议让皇帝认为简直荒唐可笑。堂堂大清遇小小外夷的挑战.就主动示弱,成何体统!皇帝毫不留情地批了李鸿章。皇帝说,主动撤军,有失“大清”的体面,必不可行。指示李鸿章抓紧一切时间,整军备战。

      进入军事统帅状态的皇帝命令太监把记载圣祖皇帝平定准噶尔经过的《圣武记》搬到乾清宫,彻夜不眠地研究列祖列宗用兵的方略,仿照他们的口气,雷厉风行地下达着一道又一道充斥着“决一死战”“迎头痛击”等雄性词汇的作战方略。可惜精读过《孙子兵法》和《圣武记》并不证明皇帝就懂军事,特别是近代军事。

    就像赵括惨败一样,清军与日军第-次交锋于朝鲜成欢驿,即遭惨败,不得不退守平壤。此战之后,光绪正式声明对日宣战.命对日本“迎头痛击,悉数歼除,毋得稍有退缩”。(《清光绪朝中日交涉史料》)然而,出乎他意料的是,在正式宣战之后,清军仍然-反他的指示,节节退缩,及至1894年9月平壤之战,朝廷寄予厚望的李鸿章嫡系精兵又一次全面溃败,此后不到半个月,清军全部被赶过鸭绿江,日本不费吹灰之力就占领了全朝鲜。

    皇帝大为震怒,他认为这无疑是李鸿章指挥不力的结果。这个老滑头显然缺乏战争的决心和勇气,所以他的部下才这样缺乏血性和忠勇。皇帝以李鸿章未能迅赴戎机,日久无功,拔去三眼花翎,交部严加议处。希望他“激发天良”,痛改前非,用心指挥。(《清德宗实录》)

      然而谕旨 还没有发到李鸿章处,1894年10月,日本军队突破由三万中国重兵把守的鸭绿江,排因直入,兵锋直指沈阳。把守鸭绿江的是以敢战闻名的悍将宋庆,他的部队也是中国军队中装备最好最所锐的部分,中国军人在鸭绿江防卫战中的表现也堪称勇敢原强,然而在日军的强大火力面前仍然不堪一击。直到这时,全国上下,朝野上下,包括皇帝太后才发现,此时此刻已经不是乾隆爷的冷兵器时代,有一门红衣灯炮就是了不起的存在。

    生死攸关之时,李鸿章他给皇帝上了道长长的看。提出了“打持久战”的战略。他利用“持久拖延”的方式拖垮日本无疑是损耗最小,投入最少的方式,他可以称得上是中国历史上“持久战’概念的首创者,这堪称对中国军家史的一个重大贡献。然而心急如焚的年轻皇帝却根本听不进李鸿章的建议,甚至连那封奏折他都没有读完。

    战前的所有决心和勇气在雪片一样的战报里被摧毁的零星未剩。他不假思索,如同一个低劣的棋手一样,凭着条件反射式的本能,盲目地把棋子一个个往前送。他一日不停地把各地最优秀的军队调上前线。他催战甚急,对所有的前方将帅都不满意。他对他们的态度只有两种:一种是不断地指责,指责他们不负责任,“玩误”“胆怯”“无谋略”。另外就是是恫吓,动不动就以“有畏葸玩延情弊,即按军律惩办”“军法从事“决不宽贷”的圣旨相威胁。在他的不断催促下,中国最精锐的队不断被送上锋线,不断被日军吞噬。让中国原本可以整合的优质战斗力快速归零。

      无力承担时,光绪皇帝开始选择了逃避。 他开始长时间地读诗词、读戏本,或者躺在床上昏睡。案前的战策扔掉,前线的战报也任由它堆积如山,如果一切可以重来多好,可以没有如果。如果这是个梦多好,可以一切都是真的。

    这时他最恨的人不是日本人,不是那些主战派,而是主张以逸待劳的李鸿章。潜台词大概是:就你个乌鸦嘴,你看,你说的都成为现实了。就你了不起,我读那么多书,书上说行,先皇说行,大家都说行,就你说不行,你看真不行了。可恶,太可恶。

李鸿章的是是非非(二)
李鸿章的是是非非(二)

相关文章

  • 李鸿章的是是非非(二)

    在李鸿章的个人历史中,光绪年的威海卫海战失败,北洋海军全军覆没以及中日签订的不平等《马关条约》,都成为李鸿...

  • 李鸿章的是是非非(一)

    要说晚清名臣,大概大部分人张口就是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不过前两位通常是正面的形象,曾文正的识人用人,左宗...

  • 李鸿章的是是非非(五)

    无论是生活,还是工作阳奉阴违是个极其令人厌恶的事情,不过很多事情换个角度,则是另外的看法。中国历来讲究以柔克...

  • 李鸿章的是是非非(三)

    李鸿章最遭人恨是莫过于一是为保利益不战主和,二是割地赔款让我们丧失主权。实际历史仔细看来果真是错怪了他。 ...

  • 李鸿章的是是非非(四)

    在当年明月的《明朝那些事儿》里曾经表达了一个意思,那就是你要当能臣,必须必奸臣还奸诈,只有这样才能活到最后达到...

  • 也说李鸿章

    清朝李鸿章,评价不一,众说纷纭。研究李鸿章,还原李鸿章,了解李鸿章,正确评判李鸿章。 (一) 年少李鸿章, 豪情有...

  • 合肥:养就心中一段春-李鸿章故居(2)

    本文为:“李鸿章故居游”的第二部分。 上接:《合肥:秋风宝剑孤臣泪-李鸿章故居游(1)》...

  • 李鸿章死后,德国立马刊报表明与他的关系,果然有阴谋

    翻阅现在的资料,但凡据理为李鸿章说辞的,言必称梁启超所写的《李鸿章》:“吾敬李鸿章之才,吾惜李鸿章之识,吾悲李鸿章...

  • 是是非非

    是是非非,是是非非,古来征战几人回 是是非非,是是非非,留不干的英雄泪 是是非非,是是非非,大梦敦煌醒如睡 是是非...

  • 大道至简

    梁启超说:“吾敬李鸿章之才,吾惜李鸿章之识,吾悲李鸿章之遇。” 时间回到1840年, 22岁的李鸿章站在...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李鸿章的是是非非(二)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fyips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