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是生活,还是工作阳奉阴违是个极其令人厌恶的事情,不过很多事情换个角度,则是另外的看法。中国历来讲究以柔克刚,很多时候硬顶硬的结果,未必比曲线救国来的效果好。
比如中国人第一条自己铺的铁路~唐胥铁路。1881年11月8日,从唐山到胥各庄(今唐山丰南区)开通了,这条9.7 公里长的唐胥铁路。在如今的高铁时代来看就是小儿科,但在当年的大清却是惊天动地的。毕竟老佛爷坐汽车还是要司机跪着开。为了这条10公里都不到的铁路,李鸿章可谓是费尽心机。
虽然早在19世纪40年代,铁路就已传进了中国。但是一方面,清朝视“铁路”为洪水猛兽,认为会动了祖宗的根基;另一方面,造铁路需要大量财力人力,在积贫积弱的清末,实在不是易事你,老佛爷修颐和园还没有钱呢,左中棠打伊犁还得贷款呢。中国人历来没有坐火车的习惯,我们有马车、牛车,再不济还有公鸡车。
1876年, 英国人自己出资造的中国第一条营运的铁路吴淞铁路,效果还没有体现出来,全中国没几个人坐过,但撞死行人的事情被传的沸沸扬扬,正好被清政府抓住了由头,花28万两白银买回了这条铁路、然后一段一段, 拆除殆尽。
1878年8月,开平矿务局正式开办,“未出数月,出煤极旺”。为了把煤从矿区运到最近的海口装船运出,唐廷枢在1879年禀请李鸿章准许矿务局修筑唐山到北塘口的运煤铁路。李鸿章对修筑铁路很感兴趣,他早在1874年上奏清廷的《筹议海防折》中,就认为“南北洋七省,自须联为一气,方能呼应联通”,何况有事之际,军情瞬息变更”,“有内地火车铁路,屯兵于旁,闻警驰援,可一日数百里,则统帅当不至于误事。”可惜他的主张,“其时文相目笑存之,廷臣会议,皆不置可否”。
接到唐廷枢的禀奏,李鸿章机敏地感到这正是实现他筑路计划的好机会,于是便立即上奏朝廷,请修铁路,以便运煤。清政府也深知中国的机械船只,以煤为命,所以很快就批准开平矿务局自修铁路。李鸿章便聘请开平矿务局工程师、英国人金达负责督修。谁知正在筹办之时,突然又奉旨收回成命,筑路计划再次流产。
李鸿章认为无论是军用还是民用,铁路对未来中国的意义。所以,他冒了一个大风险:为了运煤,他主持建造了那条唐胥铁路,然后上报朝廷的时候,他只是汇报造了一条“供马车通行的快速路”。铁路建成之日,火车以每小时30公里的速度跑了一个来回,观者无不兴奋雀跃,但“纸包不住火”,很快义引起了朝廷的惶恐:“机车直驶,震动东陵,且喷出黑烟,有伤禾稼。”
东可是是清朝列祖列宗的陵墓所在之地。尽管东陵离铁路还有近百公里远,但慈禧太后勒令必须停止。于是,唐胥铁路就上演了世界铁路史上最荒唐的画面:由骡马拖着的火车机头,在标准化的铁轨上面蹒跚前行。这可笑的一幕,直到中法战争爆发,需要铁路大量运煤之后才消失。
即便如此,李鸿章也保住了这条难能可贵的铁路。中国的洋务运动,如果说是始自曾国浦的话(创立“安庆内军械").那么发扬光大,就是在李鸿章手里。
中国近代早期的四大平工企业中,李鸿章人就创办了三个:金院机器局、江南制道局和天津机器局(另外一个是左中棠,沈葆桢创办的福州船政局。)
此外,上海轮船招商局、开平矿务局、上海机器织布局,漠河金矿这些时赫赫有名的民企,都是李鸿章一手创立的。 中国的第根电报专线,也是李鸿章极力促成的。
1865年,在江南制造总局中,诞生过中国第炉钢、第一门锅炮,第一艘铁甲兵轮、 第台万吨水压机, 更有中国第 艘潜服、第一艘护卫舰。这些也许当时没有形成巨大影响,但里程碑的意义却不能小觑。
在创办这些洋务企业的过程中,李鸿章确实也从中为他自己和家族中饱私囊,但放到大的格局来看,他的眼光确实比当时已经行将就木的清王朝政府要远得多,他所布下的洋务格局,甚至影响到中国的今天。
李鸿章的是是非非(五)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