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国庆调休我连着上了两天周五的课,都是上午没课,下午整整连堂四节课。虽然很累,但,有利于我完整地备课和阅读。我还是很享受这样的时光。
最近在备朱德的《回忆我的母亲》,我第一次教学这一课时感觉文本很简单,就写了很多事情来表现母亲勤劳能干,任劳任怨,宽厚仁慈。表达对母亲的感谢,怀念,对母亲逝世的悲痛。感觉就是一目了然的东西,没啥可上的。教学重点放在了让学生默读课文,圈点勾画文中的语句,说说朱德的母亲身上有哪些优秀的品格。对于文中的情感理解处理得就蜻蜓点水。学生并没有懂得回忆性散文,纪传文学,小说不同文体中人物形像有什么不同,也不了解这几种不同文体的阅读重点是什么。并没有学会阅读的方法。这是我反思以前的教学设计中的最大的错误,就是“教什么”没有选对,这样一来“怎么教”就毫无意义了。
反思之前的教学设计,存在的第二个大问题是教学聚焦没有形成,学生在回答这个主问题时,圈划的句子各种各样,有记叙性的,描写性的,也有议论抒情性的。而且所在位置跨度很大,时而在前时而又在后。对于这样一篇段落意思各有指向,句子表达各异的长篇文章而言,就呈现凌乱、疏离之态,并不适合用这种方法。
实在要用可以把问题再限制下。如课后思考探究题就可以直接拿来作为课堂对话的第一个问题“母亲的‘勤劳’是通过哪些事例体现出来的?从文中还可以看出母亲具有怎样的品格?”这个“感知母亲形象”的阅读活动不可少,但,不应该是这节课用力最重的活动。与小说阅读的重心是“人物形象”不同,这是一篇回忆性散文,它的生命与灵魂是“情感”。我们在教读中,要重视培养学生的文体思维。
学生在疏理事件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对事件进行分类:一类是母亲对家庭的贡献,一类是母亲对社会的贡献。这样学生能理解文章选取典型事例表现人物性格品质的写法。“勤劳”是很多母亲都会有的品质,但是对民族的贡献确是这位母亲独有的。自然学生就懂得了预习部分提到的那些追悼会上的挽联。
接下来需要解决的重点问题就是:文章表达了作者对母亲怎样的情感。还是以思考探究为抓手“文章开头为何说‘很多事情是值得我永远回忆的’?”抓住文中议论句去理解体会。这“回忆”里有怀念,悲痛,感激,理解,崇拜,心疼,愧疚,赞颂……教师在此可以小结本文写法上的一个特点——叙议结合。再通过这样一句话过度到语言的理解与品味:其实,作者的情感不仅直观地表现在这些抒情议论句中,更深刻地隐藏在平实如话的语言里。让我们到文章的字里行间去体会作者对母亲的深情。教师可以用积累拓展中的句子为例。
这两个问题怎样从内容情感过渡到语言形式,需要我们思考,既要避免重复交叉又要有梯次感。我的过渡还是很生硬。但,我明确地知道散文的学习重心是“情感”,而“情感”的体会,离不开对语言的咂摸品味,而且要往深处去品味。不放过一个词,一个字,甚至一个标点符号。当然,我现在还没有这样深厚的语言解读的功夫,但,可以多看肖培东老师的文章,课例,他在我心里绝对是这方面的“独孤求败”。
这也是我本次备课,在阅读多篇名师(肖培东老师,徐杰老师)教学的文章后,做的一个调整与总结反思。不成熟也没有创新。但,它让一种意识扎根在我的脑中——教学要有“文体意识”,先把“教什么”选对了,再考虑“怎么教”,为之花心思才有意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