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峦老师提醒老师们,要有文体意识,王崧舟老师的语文意识,也是根据不同文体,发现不同的秘妙。纳入语文书中的课文,不仅仅是课文,在成为课文之前,他们叫散文、童话、说明文、寓言……
9.发现记叙文的形式之美:重复和节奏
《地震中的父与子》, 所在单元为父爱。但是这篇文章的个性是什么?这些要考虑到文本中反复出现的:“无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
这句话在文本中出现了三次,所表示的含义是超越了普通父爱的东西——不可撼动的信念。一句话,不断重复,天天重复就有可能转化为信念,这也是文本中反复出现的意义。
父亲说:“我总会跟你在一起”,儿子说:“你总会跟我在一起”。虽然只是一个字的位置不同,但表达方式是不一样的,这就是一个语文现象。一样的信念先由父亲口中说出,再由儿子口中说出。这是我们有理由相信这样的信念已经转化为儿子的血液,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信念。
10.发现通讯的形式之美:剪裁和布局
《梦想的力量》一文当中,人有三个梦想,通过这三个梦想,我们解读这个孩子高尚的灵魂——需要的救助金额越来越大,想要救助的人越来越多,从来没有改变的是瑞恩对非洲孩子的爱。这是第一个语文意识点。
第二个语文意识点:文章的结构需要张弛有度,疏密有间,所以作者把第一个梦想重点写写信,写足,写活,后面的就一笔带过了。
11.发现小说的形式之美:缜密和典型。
《少年闰土》记述了和闰土的四件事:“看跳鱼儿,看瓜刺猹,雪地捕鸟,海边拾贝“,但是文章的开篇是经典的看瓜刺猹:“蓝的天空中有一轮金黄的圆月……”,为什么?这是第一个语文意识点,因为这符合了少年的心理特征月下刺猹充满惊险,充满神秘,在这幅画面当中,闰土是那么的勇敢,机智,这是作者潜意识当中的精神原乡,所以作者记忆深刻。
第二个语文意识点在于:作者是如何想到这幅画面的?就要细致品读第一段和八、九、十三段之间的关系。作者想到的画面就是从这些段落当中提取而来的。文学需要想象,但需要笔笔有交代,字字有落实,行文才能缜密,思维才能谨严。
12.发现梗概的形式之美,简约和连贯。
《汤姆索亚历险记》这种新的课文形式,王荣生在《语文科课程论基础》中提出的“样本”,他的意图只有一个——学完这篇文章,学生会情不自禁的找原主来读。这节课的语文意识点是什么?
第一个,汤姆的几次历险,梗概当中是怎样呈现的?抓住了最主要,最突出的内容进行概括,把要点全都穿在一起形成故事梗概,这就是更改的规律。这个规律就是语文的意思。
第二个语文意识点是:不管梗概怎样缩减,这五次历险可以压缩,但是中间将其联系贯通起来的文字,不能缩减。
到目前为止,这一章全部读完。我意识到自己以前只是关注了文章的内容,形式,情感,情节。所以我才会大言不惭的说,自己不喜欢《浮生六记》,因为当时我只关注了这些,他确实是一个悲惨的故事,我一向喜欢喜剧。
这不是语文老师应该做的事,语文老师独当之任在于我们要学习语言文字的运用和表达。也就是要关注文本怎么写(话语形式)和为什么这样写(话语意图)。
话语形式涉及遣词造句,布局谋篇,表达方式,修辞方式,语法结构等问题,简言之就是语感问题。
而话语意图涉及言语动机,交际目的,语言环境,文体特征。语言风格的问题,概言之就是境感问题。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