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国学再次大热以来,先是千字文、百家姓成了一二线城市重点中小学的家常便饭,后来古籍经典的学习热潮也波及到企业单位,相应的,传统的美德如忠孝礼仪信也被坊间和媒体重提。今天先说一个“孝”字。
按照《说文解字》里的原文如是, “孝,善事父母者。 从老省,从子,子承老也。 呼教切(xiào)。” 大概意思是说,孝字是个会意字(可以理解为象形文字),是由简化了的“老”字,加上代表子女的“子”子字组合而成。茁壮长成、立业成家后,掌握了生存技巧,具备了生活能力的孩子,用自己的脊梁背负起年事已高,生活能力下降的年迈父母,形象地勾勒出了代表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孝道本来的样子。
大篆的孝字象形随着时间的推移,孝的定义也变得越来越具体,有了可操作性,比如在至圣贤师孔夫子的《论语·里仁》就出现了:“父母在,不远游”的教诲。
无论是公益广告还是老一辈人的教诲,都把这个“在”字看得很庄重、很严肃,甚至赋予了它凝重的悲剧色彩。然而,很多时候,都忽略了后头半句,“游必有方。”
比如,镜头跟着大包小裹的中老年农村夫妇赶火车、挤地铁,就为了在大年三十之前赶到在城市里打拼的孩子租户的鸽子窝里包上一顿饺子,再比如一些综艺节目里已经成名立腕的小鲜肉也坚持和多年追随自己而放弃了高官厚禄或者日进斗金生意的父母住在一起,似乎无论孩子多大年纪,必须用实际行动践行“父母在哪儿,家就在哪。”才能算上孝子孝女,才能对得起公众人物的身份。
每到过年过节之前,在各大地方卫视上或多或少都会夹枪带棒的提醒那些已经打点好行装准备出门“浪”的豆蔻男女,你们要注意了哈,“树欲静而风不止”,你们好好想想哈,“子欲养而亲不待”,赶紧脱了冲锋衣、拆了帐篷睡袋,麻利儿的买上米面肉油,赶紧回家看爹妈去,别回头他们都“不在”了,后悔!(此处应有二胡背景音乐入,最好再加上一句沙哑的中年女声,‘二狗子,你娘不在了!’)
二狗子 你娘 不“在”了镜头一转,本来被设计成在家摆了一大桌子菜,电视音量开到头儿,调好了春晚频道、满头银发的父母其实在干嘛呢?在活动中心一边打麻将一边和麻友研究反季节旅游,突然接到宝贝女儿或是不争气的小兔崽子来的电话,只好推倒马上要和的一手好牌,赶在他们回家之前叫外卖或者定饭店,就盼着能把这些吃饱了就走的“姥姥家的狗”能顺利打发了,最好不要误了自己飞往海南的机票或者环游欧洲的游轮的船票。
所以,我以为,只要父母尚年轻(无关乎实际年龄,心理、生理年轻就好,哪怕是大病初愈或者在慢性病的稳定期,前提是生活尚能自理,还有出门兜风的欲望,医疗保障得力),就别把自己栓在他们身边(专业啃老族和资深妈宝以及离开父母活不了的科学天才除外),给他们一些空间,让他们好好享受享受二人世界,武侠泰斗金庸老爷子94岁离世的时候才被描述为“中年”,现在就把六七十岁、尚在“少年”的父母绑在自己身边,过上只能对子女早请示、晚汇报的“安度晚年”实在是为时尚早。
杠!小兔崽子最好别回来如果连续打三次电话,父母都不在家,傍晚发了微信他们都隔天才回,而且确认没有去医院,没有出意外,恭喜你,远游的机会来了,或北漂南下、或穷游富耍,远远儿的,狠狠儿的,抓紧出去浪吧!哦,除了拍照发朋友圈,最好把攻略都记小本本儿上,没准看了你的美照,家里的父母也正摩拳擦掌,盯着特价机票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