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习录》一〇二:为学要有自己的头脑
先生谓学者曰:“为学须得个头脑工夫方有着落。纵未能无间,如舟之有舵,一提便醒。不然,虽从事于学,只做个‘义袭而取’,只是‘行不著,习不察’,非大本、达道也。”
又曰:“见得时,横说竖说皆是。若于此处通,彼处不通,只是未见得。”
阳明先生告诫求学者:“做学问必须有自己的头脑有个清晰的目的,如此下功夫才会有方向。即使做不到绵绵用力、永不间断,也应该像有舵的船一样,关键时刻一提点便归于正途。否则,虽然勤苦做学问,也只是‘义袭而取’罢了,只是行动而不知其所以然,学习了而不知其然,糊糊涂涂见不到为学的‘大本’、‘达道’。”
不久阳明先生又说:“见到真道时,横说竖说都可以通达。如果在此处通达了,彼处又不通达,也只是没有见到真道罢了。”
阳明学问,大体发端、发明不离《大学》。
从“心外无理”的角度讲,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结合为学而言,心的境界决定了为学的成效。王阳明认为,学者为学有两大功夫。
一、头脑功夫
所谓的“头脑功夫”是在自己的头脑中确定个明确的为学目的。
《大学》开篇即讲“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这个“大学之道”便是在普遍意义上,为当时基本摆脱衣食之困的贵族求学离定了一个明确的目的。从普遍意义上讲,为学的目的是为了显明美好的德行,通过亲民的实践,让美好的德行惠及天下百姓,以小我的向善向好成就一个无限美好的“至善”的大同世界——人类命于共同体。
王阳明认为,除了普遍意义上的为学目的,不同时代的学者,不同的学者个体,也要有属于自己的“头脑功夫”——找到属于自己的明确的学习目的,并且无限让自己的学习目的趋近于“大学之道”。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是少年周恩来的“头脑功夫”,是在属于自己的时代,看到租界内外洋人欺侮中国人的鲜活案例后,少年周恩来在自己的头脑中确立的读书、学习的目的。很显然,这个目的符合“大学之道”,导引、鞭策少年周恩来不断通过学习成为自己想要成为的人。
“大学之道”固然重要,学者个体的“头脑功夫”更为重要。倘若自己不知道为什么而学,即便是死抱着“大学之道”去行事,充其量也就是“义袭而取”而已。何为“义袭而取”,孟子讲得很明白——“行仁义,而非由仁义行”。结果可想而知,自然是做了也不知所以然,学了也不知所然。《孟子·尽心上》中讲“行之而不著焉,习矣而不察焉,终身由之而不知其道者,众也”——大众就是这样浑浑噩噩过日子的。
为学要求一个“明”字,不能浑浑噩噩过日子。
二、大本达道的功夫
《中庸》指出“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能够做到“中”、“和”,才算是大本、达道。才能达到“天地位焉,万物育焉”的境界。
王阳明强调,做学问要在“大本达道”上下功夫。这里通达了,到了那里又不通达了,算不得功夫到家。也不是“大本达道”的功夫。
其实,“头脑功夫”和“大本达道”的功夫是相通的。“头脑功夫”讲求的是一个“明”字,是通过在自己头脑中思虑清楚为学的目的,来避免浑浑噩噩。“大本达道”则是在具体时间中,做到一个“明”字,能够如明镜一般“随感而应,无物不照”,在这里能够解决问题,在那里也能解决具体问题。
不解决问题的学问,不是真学问。在这里能解决问题,到了那里又不能解决问题了,也不是真学问。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