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作者:王亚辉,王坦爸爸
✅文字校对:王坦妈妈 ✅文章字数:800-1500字 ✅阅读时间:2-5分钟
原文
子入大庙,每事问。
或曰:“孰谓鄹(zōu)人之子知礼乎?入大庙,每事问。”
子闻之,曰:“是礼也。
华杉详解
【子入大庙,每事问。“大”,读作“太”,“大庙”,就是太庙,也是周公的庙。鲁国是周公的封国,周公是始祖。事,有看到的意思
先说下故事背景:夫子年轻的时候,就有知礼的名声,都知道“鄹人之子”名叫孔丘的从小就好礼,对周礼十分熟悉,有很深的研究,在鲁国有一定知名度。夫子刚刚担任鲁国太庙的助祭之时,“入大庙,每事问”,后人推测应该不是在正式祭祀仪式上,而应该在此前的准备阶段,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彩排,在太庙进行预演时。
张居正讲解说,昔孔子仕鲁之时,尝陪祭于周公之庙,与执事焉。那庙中陈设的器数,如笾豆、玉帛之类,周旋的仪节,如灌献酬酢之类,每事都详细访问,却似不曾知道的一般,盖惟其敬之至,故其问之详如此。就是说,夫子初入太庙做执事时,对自己每件事物和礼节都要一一访问。就像不知道一样,张居正说这是因为父子非常敬太庙器物和礼节导致的。
【有人就说了:“孰谓鄹人之子知礼乎?入大庙,每事问。】鄹(zōu),是地名,孔子的父亲曾经做鄹邑的大夫,所以说孔子是鄹人之子。谁说孔丘知道礼呀?他进了大庙,啥都要问!孔子听说了,回应说: “是礼也!”这就是礼呀!
张居正讲解说,或人不知而疑之,说道:“鄹人之子孔丘,素以知礼见称于人,如今看来,谁说他知礼?”盖知者不待于问,问者必有不知,观他在太庙之中,事事都问过,则其不知礼也明矣,世固有无其实而有其名者乎!孔子闻而解之说道:“礼莫大于祭,祭莫先于敬。今太庙之中陈设的都是礼器,周旋的都是礼仪,若一毫知得不真,行得不当,便是轻忽放肆,而非所以为敬矣!今我每事访问者,正以对越奔走之际,当有恭敬严肃之心,固不敢强其所不知以为知,亦不敢恃其所已知而不问,是乃所以为礼也。或人之言,岂知我者哉!”
此可见圣人之心极其敬慎,故祭祀之礼尤加谨严。圣人之心极其谦虚,故每事问人,不厌详细,其与尧之钦明,舜之问察,一而已矣。学圣人者,当于此求之。
这里夫子之所以会这样,就是因为,之前没有进过太庙,只存在于典籍的学习,学习与太庙之外,所以初入太庙,一一确认,知道的要确认下,不知道的更要请教一下,这是如张居正讲解所说,“极其敬慎”,恭敬、敬畏,谨慎,谨言慎行。“尤加谨严”慎重严肃,一丝不苟;精细严密,无懈可击;严敬,十分敬重。
如张居正所说,“学圣人者,当于此求之。”我们也应该如此,求学做事,敬慎、谨严。
我在华与华的时候,听丰田讲师说管理,上司交给下属的任务,要去确认下属是否清楚明白,如果不清楚明白,自己要逐一解释,确认下属完全明白之后,这任务才算下达完成。
我们常在军事题材的电视节目中看到,上级下达完指令之后,会要求下级一字不差的重复,这个时候,下级军官都是站直身体,敬军礼,严肃认真的重复上级的命令。
管理上常说:“不要信任,要确认!”你别认为啥事你都知道了,要确认一次,是否无误。你不要认为某事我已经交待给某人了,要确认三次,交待的时候要他或她确认是否明白任务,中途确认一下办得怎么样了,最后再确认一次结果达成了没有,这样才不会出问题。
特备声明:本文为原创文章,文章版权归属八宝先生,实名:王亚辉,如有合作敬请简书联系。感谢点赞、感谢收藏,感谢关注,感谢打赏。
![](https://img.haomeiwen.com/i27996825/709d2d0d4f334b45.jpg)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