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每天写1000字散文
李本聪《思想日志》系列(83-84)在没有电灯的时代

李本聪《思想日志》系列(83-84)在没有电灯的时代

作者: 木子文白 | 来源:发表于2019-02-08 23:26 被阅读81次

《思想日志》

李本聪


83、在没有电灯的时代

(2019.1.6.)

建设花园城市,建设新农村,绿化以后就是亮化,街头巷尾都安装了太阳能路灯。夜幕降临,灯光闪烁,花市灯如昼,郭沫若有诗,《天上的街市》,我们现在就住在天上的街市。

解放初期,县城里用火车头发电,估计那时的电灯肯定没有现在的明亮。我上高中的第一年,家乡大电网拉通,家家电灯亮。那一夜,简直是村里从未见过的狂欢,人们见面,你嘴里说的是有电了,我说嘴里说的是电灯亮了,大人小娃说的都是有电了。通宵达旦的饮酒,通宵达旦的唱歌,通宵达旦的睡不着。年轻一代,想也不会去想,电好像从来就有,从来就是这样。哪里知道,我们曾经点燃柴禾照明,点燃松香照明,点燃菜油灯照明,点燃煤油灯照明,点燃蜡烛来照明,点“燃”萤火虫来照明……

我总是想,小时候为什么鬼那么多。生产队上做活,就听这个讲昨晚见鬼了,那个现身说法昨晚又遇见鬼了,鬼故事盛行,鬼文化繁荣。蒲松龄写《聊斋》的时代,鬼影应该比我们小时候更多,要不他怎么会收集到那么多写作素材。今天为什么鬼很少了,几近于无。难道说鬼怕改革开放,不敢出来。答案找到了,是电灯的作用,电灯的威力。太阳落下去,电灯亮起来,街心路道,灯火通明。赶个夜路,车灯明晃晃,连路上跳跃着只懒蛤蟆都能看得分明。鬼本来就没有,鬼在自己心里,电灯驱逐了暗夜,也驱逐了鬼影。


84、我是吴宓教授

(2019.1.7.)

如果愿意翻翻中国近代文化史,吴宓绝对是个大名鼎鼎的人物,留学美国,哈弗大学毕业,清华大学、西南联大教授。解放后,在重庆西南师范学院任教。文化大革命,被打为资产阶级反动学术权威。此时已是古稀之年的吴宓,被一群气势汹汹的红卫兵拖着奔跑,踉踉跄跄,眼花身弱,受辱的吴宓说:“我是吴宓教授,我是吴宓教授。”后跌倒在地,造成骨折。

当年的吴宓吴雨僧教授,何等了得。外国文学专家、国学大师、诗人,风度翩翩,满腹文章,在西南联大讲《红楼梦》,万人空“巷”,国民党教育部第一批十四个特聘教授之一,在学界享有崇高威望,钱钟书、季羡林都是他的学生。一九五七年划右派,以吴的阅历,有所警惕,没有站出来说话,侥幸躲过一劫。一九六六年文化大革命爆发,大字报,大喇叭,打倒声震耳欲聋,吴宓在劫难逃。遭辱骂、扇耳光,殴打,被架上“斗鬼台”,以致最后精神失常……

时也,命也,势也。退回二十年,一声“我是吴宓教授。”鲜花盛开,帅哥美女围上来;前进五十年,假使吴教授活在今天,也肯定是万人崇奉的国宝级大师,说一声:“我是吴宓教授”,飞机票买好,小轿车开来等着,能看一眼吴教授也是莫大的光荣。可偏偏吴教授的晚年就活在“知识越多越反动”的年月,再讲那样的话,如何的不堪啊,这既是吴教授的悲哀,也是时代的悲哀。


作者:李本聪,男,泸西县中枢镇石洞小学教师,副高职称。云南省特级教师。自幼患有小儿麻痹,坐轮椅上下班,担任过21年小学副校长。先后在国家、省、州、县级教育刊物上发表教研文章二百余篇。出版86万字教育专著《做个爱思考的老师》。

“雁过留痕,风过留声。”请留下一点痕迹呗,您的点赞、留言、想法都让这个世界有了更多的声音。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李本聪《思想日志》系列(83-84)在没有电灯的时代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fyvxj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