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紧接前文)
3、两人笔下的丘园情致
寒溪子在《随处》一诗中是这样叙写在自家丘园里自设“故旧尊”的:随处自丘园,无心计子孙。/ 江清平见寺,山小远连村。/野况家常饭,真情故旧尊。/兴来唯嗜酒,意到已忘言。
范香溪在《课畦丁灌园》说:连筒隔竹度流泉,约束畦丁灌小园。拔薤自须还种白,刈葵辄莫苦伤根。瓜生准拟狸头大,草径堤防马齿繁。努力荷锄当给酒,无令菜把乏朝昏。小园里有薤(藠头,俗名”野葱”)葵瓜,还有草——马齿(苋)。
冬日芦苇(采自网络)4、两人笔下的书院(楼、屋)景象
寒溪子与云山书楼。他曾写了一首题为《移住云山简渔石朴菴两尚书》的诗:少于富贵曾无梦,老与山林愈有情。/朝看烟云如画里,夜闻风雨似潮生。/ 孤怀窅窅通箕颖,未世寥寥谁弟兄。/微醉朝阁吟山迥,松檆梅竹野猿惊。
寒溪子与寒溪书屋。明弘治年间,寒溪筑室于女埠下街溪岸,名曰草堂,构楹三间,中为讲学会友,右为藏书,左为卧居。寒溪入太学后弃科举考试,居草堂精攻诗文,与诗友切磋文艺。《书寒溪书屋壁》称:“屋占桑麻半亩园,岁无车马与人喧。/午凉树影圆浮地,夜静滩声直到门。/万卷诗书销日月,一湾鸥鹭共朝昏。/ 兴来蓑笠扁舟去,不亚浣花溪上村。”浣花大概出自于今成都市金牛区,至今还流传着一个浣花夫人的故事。传说浣花夫人是唐代浣花溪边一个农家的女儿。有一天,她在溪畔洗衣时,一个遍体生疮的过路僧人刚好路过,却不知什么原因,这位游方僧人跌进了沟渠,袈裟沾满了污泥。他从沟渠里出来后请求她洗涤僧袍。她一点也不嫌弃,立即应允。让僧人料想不到的还有,当她在洗涤僧袍的时候,朵朵莲花竟然随手漂浮开来,充溢整个溪流。我相信这个传说并没有臆造,因为佛与莲花的特殊关系,作者把荡漾的涟漪比作了浮动的莲花。寒溪子把书屋也就是自己的住处比作“浣花溪上村”,不仅体现了书屋所在地的自然美,也表达了自己余生遍览诗歌、经书的宏大意愿。
浣女。直到今天,只要在江河塘埠头一看到洗衣妇,我们都会有立马走上前拍照留存的冲动。而这在唐•王维《山居秋暝》中也有: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之后,历代文人在西施身上进一步发扬光大。只是“浣衣”改成了“浣纱”。
范香溪与宝惠书院。范香溪在研读理学的同时,还创办宝惠书院,设帐授徒,较早在浙中一带传播理学,当时远近来学者甚众,朱熹先生在《香溪范子小传》中就说:“授徒至数百人,吾乡亦有从其游者。”(未完待续)
陈水河整理于2022年12月12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