惶惑
不知不觉已经过了二十而立的年华了,回首过去二十多年的人生,才猛然惊觉我竟没能有什么值得自己夸耀的地方。
大多数时光都是在惶惶惑惑中度过。
幼年时候,我的世界是一片空白,只能周围人的言行以及他们所告诉我的道理,来构建我的思维和认知。那个时候的思维是幼稚的,认知也非常片面,甚至有许多认知和观念,都在今后的人生中被一一推翻了。
当然这个过程是相当痛苦的,那种感觉就相当于一遍遍地杀死过去的自己,同时还要面对整个世界的质疑。可我知道,我只能那么做,否则我也不可能成为如今的自己。
可即便如此,有些东西对我所造成的影响仍旧残留至今,在我不经意的瞬间扼住我的咽喉,令我窒息到动弹不得。我也知道,我仍旧将用我余下的时光与他们作斗争。
没有关系,余生还长,我有足够的时间去相信,一切都会好起来的。
终于在蒙昧无知中,我度过了幼年时光,进入了少年时光。少年时光是浑噩的,但也是快乐的。
浑噩的是我依然没有自己的思想体系,核心价值判断标准,极易被周围的人和事所影响。但快乐的是,我终于拥有了探索世界的能力,我热情地探索着自己周围的世界。
或许是晚熟的缘故吧,在别的小朋友已经开始学着勾心斗角,钻研人情世故的时候,我仍然只知道如何在田野里奔跑、玩耍,当然这也免不了因为自己单纯或是傻而受伤。
可即便如此,那也是我二十多年人生中,最明白如何获得快乐的时光。
因为单纯,所以没有琐碎烦恼,也没有不正常的压抑和伪装,我可以活成自己真正的样子。
其实多少有些羡慕那个时候的自己,无知无觉,便无有伤害,无有心痛。
中学时期,是我青涩的青少年时光,那么青葱,又那么苦涩。
即便如今回想起来大多都是一地鸡毛,我像一个笑话在周围人讶异的目光中成长着,以自己的方式。那么可笑,那么脆弱,那么敏感,可又那么坚强。
曾经的我满身戾气,曾恨过这个充斥着黑暗,满眼肮脏的世界,也曾探见过人性的黑暗,令人心惊。像一只刺猬,满身倒刺,扎伤了别人也扎伤了自己,为的只是保护住那个脆弱的自己。
我时常在想,如果是如今的我去面对那一切,结果是不是就会不一样?
我想,必定是会不一样的吧。
如果重来一次,我一定会放下满身的倒刺,好好去珍惜那些我爱的和爱我的人,我不会再为流言蜚语所扰,不会因他人之恶来惩罚自己。我会不再迷茫,我会珍惜当下的每一刻,即便是在黑暗中依旧仰望光明。我会识别善恶,明辨是非;我会温柔善良,心怀坦荡……
可惜,人生最难的便是回头。
初中三年,我的世界体系遭受了挑战。高中三年,它们终于在一次次的冲击下,彻底崩塌,溃不成军。而在大学期间,我又用了整整三年时间去寻找,去构建,去在满地残骸中搭建一片新的世界。
一遍遍地毁灭又重造,重造又毁灭。如同生与死的相互交缠,不断轮回,直到造出我满意的那一片世界。
而今我看着眼前的地基,尚且还算是令我满意。只是不知道下一次的推翻与毁灭,是什么时候。
三年三年又三年,它们占据了我过去二十多年的绝大部分人生。
还没学会去感受这世间的美好,便在痛苦挣扎中消磨绝大部分光阴,这是我过去二十多年人生里,最大的遗憾。
可是,没有关系。
我的人生,还将有很多个三年。
我的人生是一场救赎
如果说绝大多数人的人生是一场朝圣,那么我的人生便是一场救赎。
世俗意义上的成功,金钱、名利、地位,于我而言都是可以有,但是非必要,他们无法成为我穷极一生的追求。
我相信冥冥之中的注定。
因为有些东西从一开始就已经决定好了。
心理学上认为,人类早期的经历和生活方式,对人的一生有着重大影响。而阿德勒更是提出了人的早期记忆,对于人的影响的意义。
我还记得,我人生的第一段记忆:我躺在宽大的床上,看着头顶雪白的天花板,伴随着不远处算不得亮的白色灯光,使得四周的墙壁也显出暗淡的白色。
在这一片白色的世界里,我在想:我为什么会出现在这里?我这是活着吗?那么活着的意义又是什么的?我不知道。——那么我为什么不选择死去呢?
于是这种由生命的无意义感所带来的空虚、无聊、寂寞伴随着我过去二十多年人生的始 终。
我始终在寻找一个活下去的理由,最初是我的胆小懦弱,让我放弃了另一个选择,再后来是亲情的羁绊,让我终于与这个世界有了一丝连结。
可这些也只是给了我一个不去选择死亡的理由,却依然没有告诉我——人为什么要活着?人生的意义是什么?
有人认为人活着是为了延续血脉,传宗接代;有人认为人活着的意义是好好读书,出人头地;有人认为人活着的意义是改变世界,创造历史;有人认为人活着的意义是造福人民,成就自我……
我觉得年少时候,别人最多告诫我的是:“好好读书,改变命运”。再到后来应试教育里的所有人告诉我的:“分数决定一切”、提高一分干掉千人”、“努力就能成功”、“读书就能改变命运”等等。
我至今无法想通他们是如何确切,以至于如此肯定地得出这些一定的结论的。
在我曾天真迷茫、一无所知的时候,他们将这些“经验”传授给我的时候,对于没有判断力、选择权利的我来说,没有比接受更好的选择了。
于是,我选择了接受。压抑着内心本能抗拒,想像世人一样做一个合格的朝圣者,甚至自己欺骗自己。
我可以欺骗自己,但我无法欺骗自己的本能。那些留藏在生命根底里的东西,是无论如何都难以改变的。
抛开问题的本质,而去寻求他人给予的方向,那么以后的努力不管如何,都将成为错误。
至于人活着的意义究竟是什么?抱歉,我也不知道。但我想这将成为我终生的意义。
如果问我目前有什么追求的话,我想大概就是去到更远的的地方,见到更多的人。
在过去二十多年的人生里,我常常被被赋予的使命感推动着前进,如同那万千朝圣者一般,即便不知终点等待着的是什么,也依然随着大众前进。
但现在的我已经知道,这条道路尽头的神庙里,没有能救赎我的神祇。
我是一个孤独的旅人,始终在寻找属于自己的救赎之路。
过去、现在、将来。
亦然。
我们这一代是没有根的人
沈从文因为感到与城市文化的隔阂,引发了其对于湘西文化的怀念,于是创造了他的“湘西世界”。巴金因为关注当时社会的社会实事与政治动向,为抒发精神理想,创造了他的“青年世界”。老舍因为对于北京市民文化的关注,以及社会变革、文化入侵下,担忧于其北京文化的落寞,于是创造了他的“市民世界”。
我其实一直在思考,属于我们这一代人的文化到底是什么?
小时候,其实我一直有一个乡土梦。我向往着沈从文笔下田园牧歌式的生活,我也向往萧红童年居住过的那个呼兰小城。可是长大之后,却怎么也回忆不起来了。它们就像一个梦,是只存在于我脑海中的美好想象。
随着时代的发展进步,商业文化、城市文化、网络文化的兴起,我们早就被其他的东西所吸引了注意力。而那些所谓的乡土文化,终究是在时代的发展面前,悄悄落寞,成为我的父辈、祖辈所特有的记忆。
而我这个自幼生活在小县城乡镇的人,只是有幸在年幼时,在过去的人的书中,对他们的世界曾有过惊鸿一瞥。
可随之而来的网络时代,如同铺天盖地的洪流一般,迅速便占领了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虚幻的网络世界、网络社交软件、电子游戏、网络小说,占了我记忆中的绝大部分比例。
同时,也是这些构成了我们这一代人主要的生活:在别人精心制造的快乐里,按着别人的意愿,使自己快乐着。
当然,作为一个在这种文化下成长起来的人,我是无法去批评这种文化的。我也更不能否定它,因为一旦否定,那么便是否定绝大部分的自己。
只是偶尔无意梦回之际,或是看见曾经那些勾起回忆的东西之时,有那么一瞬间,会想起曾经那个物质不那么丰富,但是快乐却来得那么简单的时代。
还记得小时候,走出家门就能看见的菜市场,里面大爷大妈们热情的叫卖声,如同久远的梦境。
每次看见街边的豆腐脑,我都会缠着奶奶带我去吃,那时候它们也是一块钱一大碗。
学校门口一块钱一大杯的炒冰,可以承包我一整个夏天的快乐。
那时候的雪糕还只有五毛钱,偶尔奢侈一下的时候,可以买一根一块钱的。我最爱吃的是“大小布丁”、“旺旺碎冰冰”、“绿舌头”、“冰工厂”……
小时候,我还喜欢存钱。看着罐头里的硬币一点一点地摞起来,我会有一种没来由的满足感。我会提前记得超市里货架上上品的价钱,心里暗暗想着等我什么时候攒够钱了,我就去把它们买下来。
那时候我的记性很好,货架上商品的价钱,我只要看一遍就能牢牢地记住了。
小店里五毛一包的小零食,必是我每晚放学的时候都要光顾的。明明每天只有一块钱的零花钱,却总觉得能买下好多好多的快乐。
而如今,身处茫茫人海,看着周围涌动的人潮。即便我此刻身处市中心的大商城,吃着上百块一顿的海底捞,我都不会有任何欢喜或者讶异的地方。
我拥有了曾经梦寐以求的电脑,手机,衣服,包包,却感觉不到快乐,却还是会看着怀旧零食商店里,那些摆着的小零食,感动到落泪。
曾经那些我们习以为常的东西,终究还是在岁月中沦为了回忆。我们建立起怀旧的商店,高举怀旧的大旗,无非是因为我们现在过得,并没有我们曾经想象中的快乐。
又或者换句话说,我们没有以前快乐了。
只是那些记忆,如同门外菜市场大爷大妈的叫卖声一样,终究是离我远去了。
我是个生在时代夹缝中的人,我不属于过去那个物质和欲望都简单淳朴的年代,也无法心安理得地接受一切都高度发达的现代社会。
我没有足够的时间和能力去消化过去所经历的一切,便已经被时代裹挟着推向下一个风口浪尖。
并且绝无再回头的可能。
接受自己的平凡
曾经抑郁过的人,走出来之后会比过去更加强大。
那无非是因为,曾经经历过极致的黑暗,便更能明白这世间光明的可贵,美好的难得。于是他们便会拼了命地抓住这世间一切的美好。
曾经我不愿意去面对过去的自己,便将那些痛苦的、不美好的东西都封藏在了记忆深处。这一封印便是数年,可那些东西终究如同跗骨之蛆一样,无法剔除。他们躲在我的身体里,每当我展现出脆弱的时候,他们便会出来啃噬我,让我体无完肤,痛不欲生。
如今,我终于决定揭开封印,去面对那一个自己的时候,想象中的痛苦并没有到来。
更多的是心疼,心疼过去那个那么脆弱,可又那么坚强的自己。她究竟是怎么做到经历了那么多,却仍然走到今天这一步?
我想抱抱她,就像《救赎》里面的阿音去拥抱瑶瑶一样。
也许在冥冥之中,我也有一个阿音在保护着我,她冷静、强大、理智、成熟,她像一个大姐姐一样照顾着我、陪伴着我,让我得以在最天真的年纪里得以放肆恣意,让我在应该长大成熟的时候去独自面对黑暗,却在我真正长大成熟的时候,她终于完成了自己的使命,遂飘然远去。
一个人正真的成熟,是开始接受自己的平凡。
我也曾年少轻狂,欲与天公试比高。也曾心怀妄想,自以为能波动时代的弦。
只是那些,后来都在我笔下的人物身上实现了,却从未在我身上实现(笑)。
喜欢把弄文字的人,多少是存着几分傲气在身上的,也喜欢自以为是地给文字赋予各种意义。
而我过去绝大部分的文字,于我而言实在算不得高大上,它们不过是我逃避现实的工具,就如同网络文化对我们这一代人的影响一般,这也是我最近才意识到的。
而至于我么?
我生而平凡,也终将归于平凡。
前些日子,听一些朋友聊天,从他们的语气里,我感到了他们对于生活的那种无力感,以及已经做了顺从它的打算。
我发现曾经那些和我并肩而行的人,有的年纪轻轻已经结婚生子;有的中学毕业便踏上社会工作,虽然还没有结婚生子,却已经接受了这个“注定”的命运,以及今后一眼可以望到头的人生。
我不能说这种人生有什么错,选择不同罢了。
只是他们没有想过,人生或许还有其他的路可以走,又或者他们根本就不知道自己真正想要的生活是什么样子的。
我这才猛然惊觉,原来距离过去的人和事,我已经走出了那么远。
至少于我的父辈们而言,我已经达到了他们从未达到过的高度。
其实,即便我从现在开始选择停下,也不会再有人来指责我了。
只是我现在不喜欢为自己人生设限制,我喜欢变化,穷则变,变则通,通则达。
如果当初的我,也和他们一样选择了中学毕业就出去打工,然后结婚生子,我的孩子再打工,结婚生子……子子孙孙无穷尽也,这样的人生还有什么意义呢?
阿德勒说过,人类最大的幸福在于欲望。
因为欲望永远都不会被满足,所以人类永远都不会停止探索、求知、创造……
那么希望便也永远在路上。
接受自己的平凡,却永远不满足于当下。
永远年轻,永远热忱,永远心怀坦荡。
愿自己永远年轻,永远热忱,永远心怀坦荡。
写在21岁的自己,也写给未来的自己。
我将这里的文字留给未来的自己
将一切付与未完待续……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