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半山听雨》
江西人民出版社学术出版中心
胡滨
落叶满山空,何处寻行迹;空山无人,水流花开;万古长空,一朝岁月。
初识黄爱和,似不像平常的作者,一上来就谈起他的书稿,谈的倒是他所追求的意境。
择一处山水,慢慢变老;离人群远了,散步于山间,散步于水边,散步于纸上,散步于砚上,一个人,静静地听雨。
坐在他的对面,不发一言,只是听他在聊,眼前浮现出滴雨的茅檐,嘀嗒的雨声,一方砚,一面桌,一张纸,一架琴;耳畔恍惚传来阵阵辽远的琴声;又仿佛有人在焚香,因为分明有一股沁人的明香涌入鼻孔。
待翻开书稿,拿起红笔,开始编辑的时候,才恍然,原来,彼时聊的,并不是作者的闲谈,一如此时面对的书稿,就是作者自己,是他的心,他的意,他的境。
作为读者,自以为读过不少的书;作为编辑,从业数十年,也自以为见惯了各种文字,不易被带入,却不意此时方知大谬。
沿河两岸的村庄,如珍珠般散落,天刚一亮,村里的鸡鸣犬吠声不断,屋顶的炊烟先是从一家矮屋的石瓦缝中冒出,仿佛榕树后露出的村童的脸,张望着四周……远远望去,如泼墨山水,浓淡相间,皆在眼前。
谁人记忆中的故乡,不是这个样子的;谁人记忆中的故乡,不应该是这个样子的。一夕横塘是故乡,故乡里,母亲走过的小径,父亲种下的树,西河曾经唱过的戏,丰收时的枣雨,烟雨中的金轮峰。此时,虽已远离故土,心中只余一个人的故乡。故乡,又何止是横塘;回忆,又何止是一夕。
耳边传来古琴曲,舒缓而优雅,清晰又朦胧,与风声、雨声和在一起,似天人合一的天籁。我跟随着爱和的笔,抑或是他的心,感受着人与自然的和声,将心安放在这样的天籁之中,任由风雨飘吟。想想,确确如此,原来真正的演奏高手,是大自然,只是一直以来,混迹于喧嚣之中,鲜有倾听之心,唯其把大自然当作音乐厅的时候,世界也离你最近。隐石听松楼,当共宋人闲,鸟语私吁,听蝉、采菊,午后会友,闲时淘书,汲泉当酒读汉书,忽有客来,不妨一共“半山听雨”。
夜的星空,永远闪烁着远离现实的幽深梦境;排遣郁闷的苦酒,喜怒哀乐皆有屐痕点点;郁于胸的滔滔奔流,或奔或走,或吟或啸,或疾或缓,或顿或挫,都不过静默后的群山巍峨。爱和喜读古诗,读古诗如同古人语,和白乐天一起留住永恒的春天,与李渔一起痴绝赋闲情,同王铎一起秉笔扛鼎,静听张若虚的孤篇横绝唐诗,且随性灵说子才,辋川图上寻摩诘。为自己的心增添养料,为自己的笔进补,能透过纸背,穿越千载,一共古人语,何其乐哉!
作者爱和在庐山,居半山。
庐山是座人文圣山,在这样的山水间,自然会生发出许多的山水情怀来,作者自谦,云这是个有文化情怀的人的必然结果,他为庐山而自豪,“常爱家山无俗韵,一抹墅影碧中看”。日日与这些山水景致相依,少了尘念,多了诗怀。我倒不以为意,不是什么人都能够放下那些本该放下的,独自去感受这种人与自然的音乐,将心安放在这样的天籁之中,任由风飘雨吟。雨声处处有,倾听之心却不是时时都见的。
无言独化,不假外力,亦无内因,自行存在,自行变化。或许这才是作者想通过这本《半山听雨》告诉我们的。天地有大美而不言,我们似不该试图去把握,而应用心灵去体会。
原以为,爱和得天独厚,于匡庐半山,得一雅居,方才能够生发出这许多与我等凡夫俗子不一样的感受,只是看完之后方晓,这是爱和的阅历,是他的心迹,是他的感受,却何尝不应当也是我等的选择。当我等汲汲于凡尘,碌碌于功利,疲惫不堪之际,不妨翻开这本不厚的小书,或能发现,大千世界原本有这许多被我们遗忘的去处,人心轨迹有这许多被我们厚的小书,或能发现,大千世界原本有这许多被我们遗忘的去处,人心轨迹有这许多被我们忽视的岔路。
人生何尝不似雨,一滴又一滴,一年又一年;半山上的茅屋遇雨,当有屋漏痕,人生,又何尝不似屋漏痕,悄无声息地绘制着岁月的轨迹。
忙碌了一天,晚饭后,黄灯下,半躺于沙发上,翻开这本书,让我们跟随作者的笔,一同“听雨”何妨?
2019.10.26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