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读书
孔子任委吏催赋税私访农民

孔子任委吏催赋税私访农民

作者: 云卷云舒xj | 来源:发表于2024-01-28 18:12 被阅读0次

孔子是春秋末期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和儒家学说的创始人。大家对他的治国思想和育人之道耳熟能详。今天看《孔子传》,我才知道,孔子政治生涯的第一次任职竟然也跟粮食有关,第一次任职,他任的是孟僖子成邑专管收缴田赋的小吏。他任委吏期间了解民生疾苦,同时,恪尽职守,用勒限催征的办法,圆满完成了催缴任务,已展示出了他的政治才能和“仁政”治国思想。具体故事见《孔子传》第四回任委吏催赋税私访农民:

就在这一年,在孔丘的生活道路上,发生了一些变化,他开始担任掌管具体工作的小吏了。原来孟僖子管辖下的成邑,有个管理仓库、收缴田赋的委吏连年营私舞弊,中饱私囊。孟僖子早就有心派个得力的人去替代他,苦于没有合适的人选,一直未能如愿。自从那日在宫廷中见到孔子,觉得他确实是个人才,秋收季节临近,孟僖子就决定让孔子去充任成邑委吏,不仅可以换掉原来的委吏,而且还可以观察一下他究竟是否有从政的才能。主意已定,就派人去请孔子。

差人来到孔子家中,讲明来意。孔子即刻随他前去,路上暗想:这孟僖子自己虽然没有什么学问,却能尊重知识,礼贤下士,真是难能可贵。若能得到他的荐举,我一定要做出显著成绩来,也好为以后施展雄才大略打下基础。他想着,不觉来到孟僖子门前。这也是个深宅大院,门楼虽然比不上季平子家的威严,却也相当讲究,相当排场。

差人说:“孔夫子请进!”打断了他的思路。

庭院中曲廊幽径,深邃静谧。孔子跟在差人身后左转右旋,连过三道门,才走到孟僖子住的地方。孔子很清楚,孟僖子能在后室接待他,说明主人已经把他敬为上宾了。

果然不出所料。差人一声通禀,孟僖子立刻走出内室迎接。孔子躬身施礼,孟僖子还过礼,就把孔子请入内室。

二人分宾主坐定,孟僖子说:“自从在宫廷中听到夫子一番议论,老朽十分敬佩。今日特备淡饭薄酒,略表敬意,望夫子赏脸。”

孔子欠身道:“孔丘无功于鲁,蒙大人错爱,实在担当不起。”

说话间,仆人摆好酒席,孟僖子即请孔子入席。孔子谦让一番,在客人席上落座。

酒过三巡,孟僖子用些步入仕途的话试探孔子。孔子言谈中流露出愿意试一试的意思。

孟僖子说:“以夫子的德才而论,做个卿大夫也是可以胜任的。怎奈时机尚不成熟。眼下在我的邑属成邑缺少一位委吏,是专管收缴田赋的小吏,职位当然是极为低微的,不知夫子是否愿意大材小用、屈就此职?”

孔子说:“承蒙大人抬举,丘怎敢不唯命是从!”

孟僖子听后大喜,同孔子举觥畅饮。然后又把成邑委吏的劣迹给孔子讲明,并嘱咐他到任以后如何处置。

孔子告别孟僖子回家,把自己答应要去任成邑委吏的事告诉了母亲和妻子,就着手准备前去赴任。

成邑的前任委吏和差头们只顾通同作弊,把所收缴的赋税大半都中饱私囊。孔子到任以后,把接收下来的帐目仔细查看了一遍,发现破绽百出,错漏万端,涂抹更改,混乱不堪。他把几个差头叫到面前,态度极为和蔼地说:“我受孟孙大夫的差遣,前来接任委吏。由于我的前任办事不力,留下了一本胡涂帐,这是要认真清理的。但是对其他公职人员,我还是要全部留用的。望各位恪尽职守,同心协力,圆满地完成今年收缴田赋的任务。”

众差头一见新任委吏很年轻,脸上都露出轻蔑的神色,言不由衷地说:“任凭大人吩咐,我们一定尽心尽力。”说到“大人”二字时,有的连声调都变了,充满了讥讽的味道。

孔子也不理会。他把成邑分成五片,让差头们分头下乡催缴。

差头们走后,孔子微服改装,亲自到民间访问。他走在田间小路上,看到刚收割的谷穗又长又大,籽粒十分饱满,心中兴奋异常。他来到村头打谷场上,农家妇女边打场边歌唱:

九月压场圃,

十月收稻谷。

五谷上了场,

农家忙又忙。

歌声嘹亮,喜气洋洋。她们陶醉在这丰收的喜悦之中了。不料,歌声突然一转,变得凄楚悲凉:

哎-

我们农家啊!

五谷刚收齐,

上送到公室。

白天忙到夜,

赶着搓草绳。

刚修好茅屋,

又开始播谷。

孔子听着,先是一喜,后是一怔,他清楚地记得这是已经采入《诗》中的歌词,几乎能一句不错地背诵下来,却好象从来都没弄懂它的真正含义。现在一听,有了亲身的感受,自言自语地说:“是啊,寥寥数语,就把农夫一年的甘甜和苦楚倾诉了出来。粮食来得不易啊!”

他来到场边上。几个正在唱歌的少妇、少女们发现了他,歌声戛然而止,低头忙活计。在稻草堆上玩要的孩子们一齐围拢过来,用惊奇的眼神望着他。有一个孩子问:“你从哪里来?要找谁?”

孔子还没想出用一句什么适当的话来回答他,其他的孩子也都七嘴八舌地问:“你来干什么?”“走迷路了吗? “你饿不饿?”“你渴不渴?”······一张张天真无邪的脸,一句句

发自肺腑的话,纯朴、诚实,感动了孔子。他笑着说:“谢谢你们!我不饿,也不渴。”

他走到几个正在场边休息的农民跟前坐下,同他们攀谈了起来。农民的心就象秋高气爽的天气一样,令人畅快。一小会儿功夫,他们就谈得很投机了。孩子们都围在旁边看热闹,也不知是否听懂了他们的谈话,一个个不时地随着大人们爽朗的笑声咯咯咯地傻笑。

孔子问:“今年的收成不错吧?”

农民们回答:“收成很好。”

“缴纳赋税有困难没有?”

一提到纳税,农民们立即收敛了笑脸,久久无人说话。

孔子仔细地观察着他们的表情,耐心地等待他们的回答。

沉默了许久,一个农民把他从上到下仔细端详了半天,见他宽宽的额头,浓眉大眼,举止文雅,端庄大方,断定他不会是奸佞小人、刁滑之徒,便说:“实不相瞒,就今年的年景而论,多数人家完税并无困难,只是······”他向周围环视了一下,接着说:“只是委吏可恶,和那班差头们合伙作弊,上瞒大夫,下欺黎民,挖空心思,巧取豪夺,加大斗桶,少报多收,坑了我们农民,肥了他们自己。你想,我们怎能心甘情愿地缴纳呢?”

另一个农民说:“我听说今年又换了一个新委吏,也不知是清是溷。”

“官场中一向是浊多清少,管保是一路货色!”

阎王不嫌小鬼瘦,只怕更要变本加厉吧!”

“说不定叫我们遇上个贤明的人呢。”

“要是那样,真是我们大伙的造化。求苍天保佑吧!”

孔子告别了这些热情、真挚的人,又向其它村庄走去。一直走了三个村庄,听到的话好象出自一人之口,于是他心里有数了。

第二天,孔子用心观察农民来缴租粮的情况。果然发现差头们用的斗桶有些蹊跷,便当着缴租农民的面,让差头们找来另外的斗桶,量来量去,跟原来的完全一样。孔子又让附近农民找来他们自己的几个斗桶一试,竟比差役们用的小了许多。

回到邑衙,孔子把前任留下来的差役们全部叫到面前,喝问道:“你们以往就是用这种办法征收赋税的吗?”

差头们战战兢兢地说:“小人知罪,小人知罪!”

孔子正颜厉色地道:“像你们这等心术不正的人,必须重重地惩罚,不然,你们也不知道王法的厉害。”然后根据责任大小、罪行轻重,分别进行了处理,还革除了几个表现很坏的差头,并把其中两个民愤最大的送交上司治罪。

一切办理妥当,孔子又让农民们推选自己最信任的人帮助他催征赋税。还限定完税日期。明文规定,在限定期限以前缴纳的,只缴九成;按限定期限缴纳的,缴九成五;超过期限的,外加一成;抗税不交的,收回其土地,转给他人耕种。若因天灾人祸,确实减产歉收的,可以请求减免本年赋税。

农民见到这新委吏秉公办事,赏罚分明,再加上收税的人都是自己推选出来的,非常信任,便个个争先恐后地缴粮完说。孔子仍然在现场观察,唯恐有人从中做手脚。一天,有位衣衫褴褛、面色憔悴的农民肩挑粮担来完税。孔子走过去问:

你家中有什么困难,何以这般褴褛不堪?”

这个农民三十七八岁,膀宽腰粗,身强力壮,他目不转睛地看着孔子,上下打量了一番,然后问道:“你就是新上任的委吏吧?”

孔子说:“正是。”

农民放下粮担,弹掉衣襟上的尘土,躬身施礼道:“小人今年收成甚好,吃穿有余,完税是绝然没有困难的。”

孔子的目光充满了问号。

那农民望着孔子,猛然省悟:“噢,你看我穿戴破烂?”

孔子点点头。

农民眼圈一红,含着泪花说:“小人身遭不幸,妻子已于前年去世,撇下我和一个十多岁的男孩,家境虽不太贫寒,日子却很难过。你看,这不是放着布匹穿破衣吗?”

孔子说:“既然如此,何不续娶一房?”

农民说:“再明的月亮不如灯亮,再好的后娘不如亲娘。我怕后妻虐待儿子,所以迟迟未续娶。”

“世间还是好心人居多,未必就叫你遇上那心眼忒偏的人。”

“话虽如此说,我却放不下心来。”

孔子惨然一笑,把目光移到另一个衣衫褴褛的人身上。此人身体瘦弱,右腿残疾,走起路来一瘸一拐,肩挑重担,甚是困难。孔子走过去问:“你为什么也这般破衣烂衫?”

那人说:“我自幼残废,生活艰难。按规定我是可以免缴赋税的。可是,往年我都是如数交齐的。逢上灾荒年景,我也哀求过委吏减免,回答我的不是训斥,就是白眼。眼下我担心····.”

孔子明白了,问道:“你怕官府的规定不作数?”

农民低头不语。

孔子说:“你的赋税免了,把这担粮食再挑回去吧!”

农民感激得连连作揖,不知说什么话好。

众人看得真切,听得清楚,都夸他是个廉洁、清明的官吏。

消息传开,农民缴租的热情更加高涨,限期未满,早已如数缴齐。

孔子亲自把租粮解交给孟僖子,并说明自己采用的是勒限催征的办法,比定额缺少一成。孟僖子查对历年的交粮实数,比较起来,孔子解交的不但不缺少,反而多出二成以上。他这才猛然省悟,长叹道:“原来历任委吏和差役,都是在损公肥己的呀!”孔子又向他简要地说明了差头们的种种卑劣行为以及对他们的处置。孟僖子说:“通过这件事,足以证明你是实心办事,忠于职守的,初入仕途,即不为刁猾奸诈的差役们所蒙蔽,实在难能可贵!”

辞别孟僖子,孔子回到家中,依旧读书习礼,有时也外出访友求教。

等到第二年征收赋税时,孔子以为这差事简单得很,对自已来说,无疑是轻车熟路,绝对不会再出什么麻烦的。他按预定日期来到成邑,和去年帮助自己催征赋税的农民商量过,仍照去年的方法办理,通知农民按规定期限抓紧缴纳。不料五日过后,除了一些零星小户前来缴纳粮税以外,赋税较多的大户,公然一律拒不缴纳,孔子好生奇怪。

他断定里面定有缘故,便派那些对自己十分忠诚的农民四处探访。谁知拖欠赋税的人竟然守口如瓶,概不泄露这其中的奥秘,催他们完税,口头上答应得倒也痛快,却总是拖着不缴。孔子无奈,只好亲自到农民中间查访。

春秋时期的行政体制是:卿大夫把他的封地划分成若干个部邑,每个部邑派一名家臣,也就是宰,前去治理。宰类似后来的县官,也可称为邑宰。

闲话休提,且说孟僖子的家臣公克被委任为成邑的邑宰。此人棱形脸,三角眼,十分刁猾。他虽被孟僖子委以重任,却不思报效,反而觉得孟僖子老实可欺,凡事都想作弊。委吏本是邑宰的附属,孟僖子委任孔子为成邑委吏没有通过他这个邑宰,他早已恼恨在心。原委吏本是他的亲信,每年将克扣的赋税都要分送一部分给他。如今孔子担任委吏,不但不给他贿赂,而且根本没把他放在眼里。他心中那股无名火一直无处发泄,就叫手下人串通被孔子革除的两名差头,四出联络,密嘱完税大户只能将赋税缴给邑宰,不能缴给委吏孔子。

孔子微服私访,农民不把他当外人看待,都愿意同他谈知心话。没过三天,孔子就查清了事情的根由。他将公克的所作所为如实地告诉了孟僖子派来询问完税情况的人,几天以后,孟僖子派人四出传谕纳税大户;催缴田赋的办法仍按孔子规定的章程办理。一切赋税迳由委吏处理,邑宰一律不得过问。

纳税人得到这个消息,急忙缴税,只用了七天时间,孔子收缴田赋的任务就全部完成了。

(备注:以上“孔子任委吏催赋税私访农民”故事内容摘选自《孔子传》,曲春礼著,山东友谊出版社,1990年6月第1版)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孔子任委吏催赋税私访农民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fzgwo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