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听音乐

作者: 一枫杏 | 来源:发表于2020-10-23 19:57 被阅读0次

            今天想写点关于音乐的话题。严谨地讲应该是关于听音乐的话题,重点落在听上。因为我不懂乐理,只是个纯粹喜欢听音乐的人。听各种音乐。

            我可能有点怪,如果把文字、绘画与音乐都确认为人类的表达途径的话,我心里的排序依次是:相信绘画多过文字,又相信音乐多过绘画。我一直确信文字是表达与交流的障碍。文字太狭隘,特别失去现实的背景跃然纸上成行成章后,我肯定它离丰沛的初衷已折损大半。并且文字太好造假,里头充满陷阱与误导。人类的感观是何其复杂又细腻啊,哪有一个人可以凭文字表达让另一个人获得感同身受的体验。

            绘画与音乐不一样,欢快鲜亮与抑郁灰暗从感观出发又归还感观,从不试图归结与定义,只尽可能地借用色彩与光影、旋律与节奏还原内心感受。剩下的交给观赏与聆听者自己。至于能获得什么感受、获得多少、深浅就因人而异。所以除了文字,人类其实有更易于接近灵魂的交流方式。

            当然,前边既然说了聊听音乐我应该把绘画先撇开,否则属于跑题——看吧,文字的表达就是这么危险,我得随时警惕它把我原本想说的带入歧途,又或者把阅读文字的人引入别处。

            世界上任何种族与地域的音乐最初的由来都源自原始的祭祀活动,是一种向神灵表达诉求的方式。直到中世纪,音乐仍然只为宗教服务。应该是文艺复兴后,音乐才逐渐从歌颂宗教的神灵转而有关注平民的劳动与生活。当然,这个过程也创造性地出现各种各样的乐器,也形成了一些以地域特色为特点的相对固定的音乐形式与风格。

            我听音乐经过了一些完全不一样的阶段。比如最早幼年里肯定是听姥姥的童谣或者妈妈的摇篮曲。都是些民间口口相传的简单押韵朗朗上口的小调,大多内容还可以应景现编现造。再大些上学就学儿歌了。比如八零后永远绕不过去的《两只老虎》。是不是很有画面感,忍不住想笑。后来开始有听到港台的民谣与流行歌曲了。比如《捉泥鳅》、《童年》,又比如小虎队、四大天王。那时刚十一二岁,居然会听懂情歌里的伤感。你品品音乐这种直抵灵魂的魔力有多强。

            真正觉得自己有点会听音乐其实已经成年了,因为会挑某种喜欢的类型去听了。但这时候更多的还是借助歌词传导的感触是否与自己有共鸣,旋律与节奏只作氛围营造的辅助。直到有一天失恋,开始重新认识自己与别人,开始区分自己与别人的不同,开始有意追求自己的独特品味。然后,我开始听摇滚。

            摇滚永远是一副叛逆且无畏激进的模样。每一个玩摇滚的乐手都把自己当成一个斗士。他们反传统反腐朽,反对一切虚伪谄媚。他们声嘶力竭嘶吼与呐喊,就像点着了自己的火把,想用毁灭的方式在人们心中唤醒乌托邦的理想。很庆幸,在对抗失恋与挫折时,摇滚给过我十足的力量。

            在摇滚之后就听民谣了。在十多年前,民谣与摇滚都属于边缘音乐,从事这类音乐工作的人是没饭吃的。但他们都曾经无比辉煌过。比如校园民谣的代表老狼以及那一批的高晓松、宋柯、朴树、叶蓓。摇滚圈的诸如黑豹、唐朝、轮回曾经都是不可一世的存在,但几乎都在一个时间段里集体消失了。后来最为乐迷乐道的,莫过魔岩三杰以及94香红磡摇滚之夜。那时人们以为看到中国摇滚的崛起,没想竟是巅峰。好在近几年民谣与摇滚又越来越被大众接受了,只是实在博眼球的跳梁小丑多,有才华有态度的斗士少。

            真正喜欢听音乐的人是没有类型或风格局限的。只要在听里获得感观的刺激与共鸣,无论是喜悦还是悲伤都会成为精神食粮的收获。所以到现在为止,我听所有类音乐,包括难懂的古典交响乐。写到这里我扭头看了看电脑上正播放音乐的某易云,我的听歌量显示为38410首。如果与我用同款播放器的朋友肯定知道这意味什么。实在没忍住硬晒了下。

            好了,今天关于听音乐的话题就先交代到这。也算如期完成日更。往后争取每周都以“听后感”的方式分享具体听过且非常喜欢的单曲音乐。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关于听音乐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fzhbmk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