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我在第一遍读这本书的时候,就非常奇怪。因为上一章节结尾的时候,悉达多悟道成功了,而且华苏德瓦已经离开了。按理说,故事应该结束了,为什么还要写一章呢?等到读完之后,我才发现这一章才是全书的核心,而且对于作者黑塞来说,也是挑战最大的。所以这一章,还是非常烧脑的。
这一章节,作者笔锋一转开始写起戈文达,他毕竟是男二号,确实应该有自己的剧本结局。对于戈文达来说,他几十年如一日的按照戒律生活,虽然因为年长被年轻的僧人尊重,但是他内心里不安的,他依然是在一心求道的路上。所以,听到别人说河边住着一位圣人,他于是边找了归来。
两人开始探讨的第一个问题,就是为什么戈文达一直按照戒律生活,一生都在探求悟道,但是为什么却无所得?
在悉达多看来,当某个人探寻的时候,很容易只看着他所探寻的东西,结果就什么也找不到,什么都无法进入他的内心,因为脑子里只想着这个东西,只见到一个目标,被目标左右。探寻应该有一个目标。寻找应该自由、独立、漫无目的。
我们知道,当一个人眼睛只盯着一个目标的时候,往往人就开始执着了。对于戈文达来说,他自我的内在能力不强,没有自己的独立思考能力。所以他始终选择追随佛陀,始终坚守戒律。但是,心理学上有个效应,叫“巴纳姆效应”。指的是,人很容易被外界信息所干扰,习惯于用他人的眼光来审视自己,而忽视最真实的自我。
所以现在戈文达就是这样,他为了悟道成功,他非常注重戒律,又不断地去探听智者和圣人,去获取新的学说,结果他的精力全部用在了这些外在的事物上。而自我觉察、体悟,是要不断摆脱外界的影响、了解自己内心的过程。戈文达试图去,努力地了解别人的思想,吸收别人的思想,却没有内化为自己的思想。所以,他一直在追逐的,都是别人的影子,思想也成为他人的映射,从来都不是他自己的。
对于我们普通人来说,虽然我们追求悟道的人不多,但是我们很多人都有一种感慨,就是“听过很多道理,却依然过不好这一生”,其实道理和戈文达的探求是一样的。就是说,我们不断地读书、学习,但是依然是鹦鹉学舌,我们学到的只能算是知识,不是智慧。我们如果没有内化这些知识,没有把这些知识和自己的经历进行匹配,从而凝聚成智慧的话,我们永远都是追风筝的人。
所以这本书非常有价值,并不是说我们要去悟道,才有价值,而是说当你能读懂他的时候,你会从中看见很多自己曾经走过的心路历程,也会感悟到很多人生的智慧。
当然,戈文达依然是不明白悉达多所描述的真正含义。哪怕是到了第二天破晓,戈文达依然非常的执着,他坚持问悉达多有没有自己的学说或者理论。
悉达多重申自己一直怀疑种种学说和导师,他认为,在很长的时间里,美丽的名妓是他的导师,富商卡马斯瓦密和几个赌徒也是他的导师,另外戈文达也是他的导师。当然让他学到最多的就是这条河,还有那位普通的船夫华苏德瓦。
戈文达认为悉达多在开玩笑,始终希望悉达多能够用一种思想或者学说,去点拨一下他。我们知道,戈文达此时依然是离题千里,因为悟道就是自我觉察和自我体悟,所以应该是内在的心理活动,他不断的外求,所以肯定是找不到的,也是南辕北辙的事情。
当然悉达多依然在耐心地解释,他说人们能够传授知识,却不能传授智慧。人们能够发现智慧,能够体验智慧,能够享受智慧,能够因智慧而创造奇迹,但无法叙述和传授。悉达多继续说到,他认为自己最好的思想,就是每一种真理,其对立面也同样真实!也就是说:一种真理如果片面的,那么就会让人挂在嘴边说个不停。头脑能够产生的思想,嘴巴能够说出的话语,都是片面的;一切都是片面的,一切都只是局部,一切都是残缺的整体或圆。当佛陀讲述关于世界的学说时,不得不分解为轮回和涅槃、幻觉和真实、痛苦和解脱。但世界本身,不论周围的客观世界,还是内心世界,都不是片面的。一个人或一件事,绝不可能纯粹属于轮回或者属于涅槃,也绝不可能绝对圣洁或绝对邪恶。
这一段的论述非常精彩,但是对于很多人来说却很难理解。我们用现在科学给大家打个比方,我们知道一维是二维的投影,二维是三维的投影,所以一个立体的东西,我们投影可以得到一个平面图,但是立体的东西可以从无数个角度来投影,也就是说可以形成无数张平面图。
所以,黑塞阐述的就是这个意思,我们的智慧、感悟和个人体验,是非常复杂的立体,但是我们如果描述给别人听的话,那么我们就相当于做了一个投影,让别人看的是一张或者几张平面图而已。所以,肯定是片面,是残缺。
对于悟道这件事来说,是一种内在的觉察和自我体验,所以这个事不可能用语言完整的描述出来。所以我们看一个人或者一件事也是这样,我们往往关注的是一个点或者一个面,我们就会认为别人好坏、好坏,堪称人渣。或者认为这件事如何糟糕,如何让我们崩溃。但是实际上是我们思维窄化的原因,如果我们可以从更多的角度、更多的面来看,也许我们会发现任何事情都是立体的,都是有好有坏,阴阳互生、祸福相依的。
由此可以延伸,我们看书、学习也是这个道理。为了知识的传播,我们向表人表达我们的智慧、感悟,我们必须要诉诸于文字,选择最重要的一个面或者几个面,呈现给大家。只能说我们尽量去呈现我们认为最精华的部分,但是无论怎么精华,都是一部分、都是不全面的,都是有偏见的。
所以这段话对于二元对立思维的人,确实很难理解,但是如果我们有生活的经验,其实这句话是很有道理的。
说到这里,其实戈文达已经目瞪口呆了,结果悉达多又抛出了一个更哲学的问题。他说:戈文达,其实时间并非真实的东西,我对此已有许多经验。如果时间确实是非真实的,那么存在于现实和永恒、痛苦和幸福、善与恶之间的差距,似乎只是一种幻觉了。
听到这番描述,戈文达开始恐惧地问到,问悉达多在说什么。当然这个概念更烧脑,因为我们几千年来,已经习惯了时间这个概念。如果是我们的祖先,他们没有具体几点的时间概念,只有日落日出的概念,也就是说只有天的概念。我们说过,因为人有跨时空思考的能力,我们能回忆过去,我们能畅想未来,所以让我们理解时间是非真实的,确实很难。我理解这段,是假设自己是条鱼,因为鱼的记忆很短,可以忽略不计,它又没有畅想未来的能力。所以,对鱼来说,时间是没有意义的,也无所谓永恒、无所谓痛苦、幸福和善恶,因为一切都是转瞬间过去的事情,所以鱼只有当下。如果人从这个角度去理解,那么我们所谓的痛苦、幸福和善恶,那么似乎就是一种幻觉了。
悉达多继续表达自己的观点,他说到一切罪孽本身便包含着宽恕,所以孩子身上都栖息着老人,所以婴儿身上都蕴含着死亡,所以将死之人都孕育着生命。
这句话,从我们现在辩证地、多视角和发展的角度来说,这句话就好理解了。所谓烦恼即菩提,悉达多此前失去儿子,他有巨大的伤痛,但是这个伤痛也给了他觉察的机会,从而让他最终体悟到更高的人生境界,体悟到了爱不是占有,体悟到了真正的尊重是允许别人成为别人,也允许自己成为自己。对于死亡而言,很多人认为是结束,但是当一个生物死去的时候,也意味着他将进入下一个生命的轮回。因为每种动物,都是物质和元素组成的,当他死去的时候,他被分解了,这些元素和物质,又可能是下一个动物的组成部分。
所以悉达多会说,在他眼中一切都是好的,死亡和生存一样,罪孽和神圣一样,智慧和愚蠢一样。于他而言总是美好的,只会促进他,对他没有任何伤害。所以他也无须成为所谓的完人,他只需要听任自然,愿意爱这个世界,愿意属于这个世界。这就是悉达多要表达的思想。这个思想就是说,对万事万物没有评判,没有善恶和好坏的区分。不用和自己,也不用和世界对抗,正念地活在当下即是最好的选择。
当然大家可能有疑惑说,有些事情就是有好坏,就是有善恶呀。确实有些事,在大家看来有好坏,有善恶,但是你想想,如果别人对你使坏,你看到了坏的部分,对方看到了好的部分,但是事情依然是一个事情。所以,我们说好坏和善恶,实际上是我们从自己的角度,选择了一个角度去这个问题。但是这个事情本身有很多的角度和维度,你只要改变角度和维度去看,你就能看到不同的结果。所以本身不是事情的好坏,是我们把我们的内心的标准、经验、选择、立场、态度等等投射在了事情上面,其实事情本身是客观的。
随后,悉达多用地上的石头给戈文达当案例,但是戈文达还是听不懂。关于悉达多对石头的论述,我们前面文章讲过几次。核心的意思,就是世间的万事万物,都是物质和元素组成的,这些元素和物质现在组成石头,N多年后,这些元素和物质可以组成动物,也可以组成植物,甚至可以是人的一部分。所以宇宙间的万事万物和各种动植物,都是一体的,都是不断流转的,本质都是一样的,只是形态在不断的变化而已。所以认真的对待当下的万事万物,就是善待自己,就是和宇宙和谐统一。
悉达多接下来说,他爱石头,他爱一棵树或者一块树皮。每一阵风、每一朵云、每一只鸟、每一只甲虫都同样神圣,懂得的也很多,也能像这条可敬的河一样教导他。悉达多说这些都是他的同类,这就是他如此爱它们、如此尊敬它们的原因。因为宇宙万物既然是不断的流动、变化的,那么我就是万物,万物也是我,所以悉达多说爱万事万物就是这个道理。
同样的逻辑,所谓的道,既在悟道人的心中,也在万事万物中,所以庄子说道在瓦砾中,道在溺尿中,其实就是这个道理。
接下来悉达多做出一个小总结,悉达多说爱如今在他眼中是一切事物中最重要的。能够爱这个世界,不蔑视这个世界,不去憎恨这个世界和自己,能够怀着爱、欣赏和敬畏的感情去观察这个世界、他自己以及万物。可以说,这个就是悉达多悟道后的处世哲学。
戈文达确实越听越糊涂,他听不懂悉达多说的是什么,但是他可以通过悉达多的外貌来判断,他看到悉达多的双手、皮肤、头发、步态都闪耀着纯粹,闪耀着安宁,闪耀着善意、宽容和神圣的光芒。而这些外在表现,戈文达只在佛陀身上看到过。所以,他依然希望悉达多,能够赠送一些他能听得懂的话。
此时悉达多沉默无语,他让戈文达吻一下自己的额头,当戈文达吻向悉达多的时候,奇迹发生了。戈文达看不见悉达多的脸,却看见了许许多多的脸,看到了世间的很多种动物的轮回。虽然这些景象不断的变换着,但是,没有一人死去,每一个都变化着,不断地重生,不断地获得新的面孔。
当戈文达再次看清悉达多脸的时候,看到的是和佛陀一样的微笑。此刻似乎一支箭穿透了他的心,伤痛的味道却是甜蜜的,使他受到迷惑,获得解脱。戈文达深深地鞠躬,泪水情不自禁地流满了苍老的脸,好像一把火点燃了内心最深的爱和最谦恭的仰慕。
故事到这里结束了,当然很多人认为这是一个开放性的结果,不知道戈文达有没有悟道成功。但是按照作者的描写特点,此前戈文达吻悉达多时候所感受的景象,悉达多在每次悟道前,都会经历。而戈文达看到的,实际上就是佛教说的轮回,也是悉达多说的时间不存在,因为每张脸无时间缝隙的变换着,说的是万物在宇宙间的流转。从这些细节来看,戈文达虽然不一定说是悟道成功,但是肯定是提升了一个境界,因为此前悉达多每提升一个境界,都有类似的描述。而最后戈文达内心最深的爱,被点燃了。按照这本书的主旨来说,应该说是很接近悟道的,这是我的个人判断。
当然,戈文达悟道成功与否也许没有那么重要,重要的是,这本书到底要传到给我们的是什么。
这本书讲述的是一个核心问题:探讨个人如何在有限的生命中,追求无限的、永恒的人生境界的问题。
追求人生境界的目的是什么?在我看来,一是探寻和外界更好相处的规律,让自己在这个世界上更愉快的玩耍。二是获得宁静的内心和自由的精神世界,这样就可以避免种种因为我们自身思想的条条框框,因为我们潜意识的恐惧、不安、焦虑、匮乏感、欲望,因为我们自身认知的缺陷,给我们自己带来的一系列痛苦和苦难。
如何修炼人生境界?修炼人生境界是一个自我觉察、自我体悟的过程,这是一种内在的心理活动,不能通过外求来获得。
悉达多体悟的人生境界是什么?
1、世界万事万物是一体的,是不断流转的,外在形式是变化的。我就是万物,万物就是我,人和自然和宇宙是和谐统一、圆满和谐的。所以爱自己,就是爱万事万物,爱才是这个宇宙中最重要的东西。
2、万事万物本身是客观的,没有对错、没有善恶、没有美丑、没有好坏。如果有,那仅仅只是我们内心的投射而已。万事万物本身是立体的,但是我们的投射往往是单一角度的一个面而已。而我们痛苦的根源,就是因为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投射。正因为我们从这个单一角度的投射去看问题,所以我们就陷入了执着,陷入了痛苦。所以,如果我们可以没有评判,正念地活在当下,我们自然可以减少很多痛苦。
3、当你明白了,宇宙的本质是变化的,我们之所以痛苦是因为我们片面单一的看待问题,那么你就可以拥有宁静的内心和极大的精神自由度。
4、如果说宇宙是我们已知的最大物理空间,那么真正的精神自由,应该比宇宙更为辽阔。但是因为我们人为的不断划分和区隔,现实中很多时候,我们的精神如同井底之蛙。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