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章节的结尾,悉达多和华苏德瓦是静静地离开了,但是我们知道悉达多的伤口依然还在。而且我们通过上一章也看到了,对于一个近乎悟道的智慧老人来说,当面对父子深情的时候,他几乎和我们普通人表现的并无二致。那么现在,带着伤口离开的悉达多,又要何去何从,让我非常的好奇。
悉达多的伤口很久都没有愈合,他依然是在强烈的思恋着儿子。悉达多一直在试图疗愈自己,他也在思考智慧到底是什么?
最终他思考到,智慧归根结底无非是一种灵魂的准备,一种能力,一种神秘的艺术;它能够在生活的每个瞬间进行统一性的思考,能够感受并吸纳这种统一性。是和谐,是世界永恒圆满的认知,是统一。
即使悉达多不断地进行觉察、感悟和总结,但是他伤口依然灼痛的厉害。他自己也意识到,世界上的人,只要有未受尽的苦,未得到解脱,一切就会重来。这里黑塞这么描述普通人不好理解,其实应该是说,普通人如果意识不到苦的根源,或者认为这份苦依然可以忍受,那么就会一直轮回。认为苦可以忍受,后面会一再反复,这个我们生活中经常上演,夫妻俩吵架往往就这样。意识不到苦的根源,实际上我们人都有思维模式,都有自动化思维,我们潜意识都有各种念头,只要我们没有觉察到这个,它就一直存在,而且这个念头会在相同或类似的场景下被触发。比如有的人容易发火,往往事情不大,核心原因是他的潜意识念头是自己没有受到重视或尊重,但是如果他意识不到这点,他就会一直循环。所以心理学家荣格说:“当你的潜意识没有进入你的意识,那就是你的命运。”黑塞在这里,更准确的描述应该是这两层意思。
渐渐地悉达多的伤口开始愈合,他开始像华苏德瓦袒露自己的心迹,当他在向华苏德瓦倾诉的时候,他觉得自己的痛苦、焦虑和隐秘的希望都被对方接纳了,又被传递回来。他向华苏德瓦倾诉,感觉自己的伤口,完全如同在河水里沐浴,浑身凉快,仿佛和河水融为一体。我们知道,当一个人敢于向别人展示自己伤口的时候,其实这个伤口就快要好了。按照《你经历了什么》这本书的说法,我们古人之所以在那么蛮荒的年代,依然顽强地活着,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彼此倾诉,向别人倾诉有利于我们疗愈自己。
华苏德瓦依然是一如既往的倾听,没有说太多的话,只是默默地向他投射着爱和欢乐、宽容和理解。随后,华苏德瓦拉着悉达多的手,两人一起来到河边,继续倾听河水。当悉达多全神贯注地谛听河水的声音,当他不带烦恼也不带欢乐地倾听时,当他的灵魂不局限于一种声音却让自我融入时,他听见的是一切,是整体,是统一。
此时悉达多的脸上笑容灿烂,他的伤口开出了花朵,他的痛苦绽放出了光芒,他的自我已经融入了统一之中。悉达多停止了和命运的搏斗,也停止了烦恼。再也不和任何欲望作对,懂得了圆满,顺应生活之河,顺应充满同情和欢乐的生命之音,融入统一。
对于普通人来说,我们的痛苦往往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我们有高度的自我意识,所以我们会不停地和烦恼、欲望、命运搏斗,实际上我们也就是在和自己搏斗。当悉达多明白这些,停止了和命运的搏斗,停止了和自己的较劲,他就找到了悟道的真谛。
华苏德瓦知道自己等待的这个时刻终于到来了,所以他告诉悉达多自己要离开了,他和一切告别之后,向林中走去。华苏德瓦说自己要走入林中,融入统一。在文中,有多次类似的表达,我认为这里的林中,一个是因为当时印度人修行,多数都是到树林中去的。另外一个就是树林代指世界,乃至宇宙,对于悟道成功的人来说,自己是属于宇宙的,自己也是和宇宙万物统一的。
对于悉达多来说,对儿子选择放手,确实是一个巨大的痛。但是有句谚语是这么说的:“万物皆有裂痕,那是光照进来的地方!”,所以,对于悉达多来说,就是这样,这次伤痛,也成了他自我觉察、自我体悟的契机,并且最终悟道成功,收获了宁静的内心,收获了和这个世界融为一体,懂得圆满和和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