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一项教育制度的实行,在一段时间内会促进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
如果意识到一项制度对人才的培养不那么地合理、恰当,就从小范围内,从个体教育开始做起,改善、改进、调整,而不是一味地去适应,削足适履。
作为时代的弄潮,他们尽己之力,变革教育制度,推行西方的教育,为国家的强大、民族的接续发展而贡献智慧和力量,感谢这些教育领域勇士们的付出。历史不会忘记他们,人民永远感激他们!
早期改良派的教育主张主要有全面学习西学,改革科举制度,建立近代学制,倡导女子教育。这些改革适应社会进步,影响深远。
维新派的教育实践主要有兴办学堂,比如创办京师大学堂,废除八股考试、改革科举制度,实力讲求西学,普遍建立新式学堂。
虽然这样的改革是短暂的,短命的,但是在人们的身心中却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将西学如潮水般涌入中华大地。
2.梁启超提出,教育能够开民智,申民权;教育的目的是培养新民;倡导师范教育,女子教育和儿童教育。
学贯中西,思考国家和民族的进步,改革当下不合理的教育方式和内容,勇于实践推行。我认为,这种教育者的智慧、情怀、胸襟、眼界,是值得我们学习的,是真正的大先生。
严复提出“鼓民力、开民智、新民德”的三育理论,具体内容是提倡体育,提倡智育,提倡德育。
在经过西方先进和多元化教育思想浪潮的影响下,结合当时中国社会科举制度的束缚,积极引进西方的教育理念和举措,大胆尝试改革,是极具生命力的改革,是受人民欢迎的改革,是负责任的教育人。
严复“体用一致”的文化教育观,肯定了西方文化的先进性、优越性,但否定全盘的西化,提出要构建一种“融汇中西,兼备体用”的新文化体系的设想,并设想各个阶段的教学内容和方法。
务实丰富的教育理论和思想,注定要在历史中留下一笔。这样的人就是我们理想中的教育工作者,是积极推动教育改革创新的领航者。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