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驴得水》压根就没想讲笑话。

作者: 戴某DEMO | 来源:发表于2016-10-30 16:04 被阅读125次

    开篇第一句先得说,《驴得水》跟《夏洛特烦恼》不是一类片,前半段随时喊你开车的荤劲儿,在北美妥妥的PG-13,后半段的反讽孩子也看不懂,不适合带孩子去看,切记,不带孩子。

    喜剧的内核是悲剧,而《驴得水》就是这种披着喜剧皮的悲剧;看看周遭国产电影的现状吧,实在不忍多加指责,《驴得水》作为电影本身来说,还有很多可以提升的空间,但还是希望大家可以去影院支持,原因是它对中国电影工业来说,意义深远。

    ▌吸引人的点

    民国的故事设定,却能在所有角色身上找到自己的影子,原因是每个角色身上都投射了一部分夸张过的人性,主创的野心很明显是希望通过作品跟观众交流一些精神层面的共性思考,这一点至少我感觉到了。

    最有趣的是,它用一种特别的方式,刻画了几个知识分子的群像。知识分子怀揣理想和信念,下乡支教,改造农村,然后变成了圆滑世故的“成大事者”,一言不合就开打开骂的“愤青”,见利忘义的“投机者”,崇尚自我的“放荡者”,还有更高视角的“当权者”和什么事都不如爷们儿事重要的“泼妇”,这些位投射到你的周围,就是我们身边、身后、键盘前、荧幕后的那些熟人,似乎每句话都听着耳熟。故事里讲述着知识分子,农民与国家机器的关系,过家家一样就左右了国家的命运,成就了一出看着像喜剧的悲剧。

    插播一条:女主角任素汐,一张平淡的脸,一副好嗓子,散场之后《我要你》单曲循环了一天,她用话剧的表演方式,演出了电影里少见的风情万种。

    ▌哪儿还做的不够

    舞台剧的表演可以用夸张的对白、人物转变来迅速的推进剧情,但这种方式放到电影上就会水土不服,我能感受到电影对人性的讽刺,但这种沉重却因为角色转变的刻意和突兀,减少了我的代入感,直到最后那一声枪响,和山坡上滚落的彩球,我身边的俩妹子哭成了泪人,我依旧只保持了看故事的状态。

    导演似乎并没打算用电影的方式讲一个股市,更多的时候像是用摄影机记录了一部外景舞台剧,谈不上什么镜头语言,只不过剧本确实抓人,普通观众们也就忽视了,进一步说明了咱们国内的观众是多好伺候啊,你只要好好讲故事,观众就买账。

    ▌为什么我说《驴得水》对中国电影的意义深远

    当一个市场资本过剩,外行指导内行的时候,会出现阶段性的混乱,近一两年电影对明星和IP的依赖已经到了“迷信”的程度,而《驴得水》这样的影片,如果能在市场上获得认可,正是对这种简单粗暴的电影运作最大的反击,它给商业电影指了另外一条路,一条零卡司阵容,小成本制作,只要打磨好故事也能赚钱的路,回归电影创作的本质,就像当初我鼓励大家去支持质量不算上佳的《战狼》一样,如今我也鼓励大家去支持《驴得水》,是因为咱们的电影市场需要这样的尝试得到认可,从而引导资本去开拓类型片的边界,去把电影创作导回正规上去。

    ▌结束语:

    其实《驴得水》的喜剧外壳很轻,悲剧内核早早的就凸显了出来,片未过半就会意识到结局的悲哀和不幸,能清晰的感受到主创想要表达的反讽,这种讽刺是用悲剧来提现的,可当零星的笑声在影片后半段莫名的响起时,我意识到这部分买票去看电影的观众跟电影创作者们依旧还没能在一个维度交流。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驴得水》压根就没想讲笑话。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fzkuu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