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经常听到有人称呼某个很努力很勤奋的人为学霸,但是这个人本身可能觉得莫名其妙,甚至很反感,却不知道怎么去反驳。
最近看完了采铜的书,书中有一段颇为应景的话:“学霸选择顺从,学渣选择逃避,但有一点又非常相似,就是他们都没有培养出学习的自主性,并没有回答好自己到底想学什么、怎么学好的问题。”
虽然这段话并不能解决被叫学霸者的困惑,也不能解读喜欢叫别人学霸的人的心理动机,但至少可以让“学霸”们从内在反省自己,这种标签化的背后到底意味着什么?
正如采铜所说,学霸可能并不是真正会学习的人,而是一种盲从的人。
关于学霸,网络上有三种解释,一是指擅长学习、分数很高的学生;二是指在期末测试或者重大考试中,考前进行突击学习的人群;三是指学习刻苦、无时无刻不在学习,并且能在众人都考砸的情况下轻松拿高分的人。
不难发现,这三种解释都出现了同一种情境,那就是考试和分数。在当前的高考教育体制下,中国学生最擅长的就是考试了,而分数决定论曾一度甚嚣尘上,至今也没有在残酷的现实面前消停过。进入大学后,仍旧不乏有人为了奖学金而学习,为考证而学习,继续沿用高中的思维习惯,学习的自主性缺失。
近年来,学霸这个词慢慢变味了,变成了一种标签,被人随意乱贴。看见别人勤奋、努力、上进,便逢人就说那个人是学霸,顺便露出一副别人高高在上、我等风牛马不相及的鄙夷神色。用调侃的方式说别人很厉害,这也许算不上夸赞,怎么听都有股酸溜溜的味儿。
在心理学上有个首因效应,交往双方形成的第一次印象对今后交往关系的影响,也即是“先入为主”带来的效果。人们往往会对第一印象尤为关注,如果你在别人眼里的第一印象是学霸,你的形象就很容易固化,学霸的标签会伴随你很长一段时间,因为它深植于别人对你的认知当中。
学霸意味着善于学习,并且十分优秀,被标签化的“学霸”之所以会反感被叫“学霸”,大概也和担心自己不够优秀,达不到学霸的层次有关系。有时候连“学霸”们都搞不懂,自己到底想学什么,学得足够好吗?
“只有最后能够作用于现实的学习,才是唯一有效的学习。”看到这句话,我感觉到了赤裸裸的功利色彩和实用主义者的论调。在我的理解里,能够作用于现实就等于“有用”。但我理解错了。
采铜说,能够提出问题,对问题的好奇、对答案的渴求,会驱动我们去学习和探索,而这些问题可能来自现实的某个触动点,现实的问题是牵引,通过学习找到答案后反作用于现实,这就是学习与现实之间的联结点。
好的学习者应该是知识的主动构建者。我特别佩服能够分门别类、条理清晰地构建个人知识库的人,而我自己往往由于惰性、怕麻烦、缺少耐心等种种原因,对知识的收集整理半途而废。
在当前浩瀚无边的信息海洋中,知识的更迭非常快,而我们对新事物的认知都是建立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所以对新旧知识的梳理和反思特别重要。
在学习的过程中,任何一个问题都可以深入探究下去。在采铜的问题导向学习法的理念下,从浅显的问题提起,逐步深入,用一个个问题带动我们持续地思考,这些问题会串起我们已有的知识、经验、思想和方法,帮助我们进阶为成熟的学习者。
掌握了正确的学习方法,才能更好地学习。这就是采铜的《怎样的学习,才能够直面现实》给我的启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