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周末陪女儿在小区玩耍,看到路边两个六七岁光景的女孩用粉笔在地上画画。
女儿颠颠颠地跑过去,凑到跟前,站在旁边饶有兴趣地看。
看了一会儿,女儿搭讪“姐姐,你们在画什么呀?”
两个女孩抬头疑惑地看了她一眼,其中一个回答:“你自己看呗!”大姐姐好像并不太欢迎这个主动凑过来的“不速之客”。低头继续专注地画画。
女儿发现有人理她,咧开嘴笑了,她眼馋地看着姐姐们手里的粉笔。
“姐姐,姐姐,你们画的小房子和小路真好看呀!”她蹲在一旁,夸人的语气像奶油冰淇淋一样,甜腻得化不开。
“姐姐,你能给我一根粉笔吗?我也想画这么漂亮的画!”她舔了舔嘴唇,鼓起勇气,小心翼翼地问,眼神里透着渴望。
“那个……”姐姐们犹豫了,“你太小啦,不会画!”头也没有抬。
女儿有点着急了,站起来说,“你看,我都那么高了,长大了,我都五岁了呢!”
(我在旁边捂脸,其实才刚三岁,每次被质疑太小或者太矮,就会信誓旦旦地告诉别人,她五岁了。)
两个姐姐看了她一眼,相视一笑,这小小的个子,女儿的谎言太好识破。
女儿眼巴巴地看着地上的画和粉笔,充满期待和紧张。其中一个女孩想了一下,把自己手上一截短得快要拿不住的绿色粉笔放在了女儿身边。
“谢谢姐姐,谢谢姐姐!”女儿忙不迭地道谢,欢天喜地地捏住那截粉笔,有样学样地画起画来。
画了一会儿,女儿发现自己捏不住粉笔了,“粉笔好短呀,我都要捏不住了呢!”她看着大姐姐身旁盒子里的一根长长的红色粉笔,试探着问“姐姐,我能用那根红色的吗?”
“你就用绿色的吧,红色的我要用了。”姐姐头也不抬。
女儿遭到拒绝,盯着红粉笔愣了一会儿,很是失落。
她抬眼看我,我冲她笑了笑,别开头看景色。
女儿又被大姐姐画的画吸引了注意力,左顾右盼地评论两个姐姐的画。
一直到我们要走了,女儿也没有得到那根红粉笔。但是她恋恋不舍,说,我不想回家,我还想跟姐姐们一起画画。
最后,我把她们的画拍下来,哄女儿说把画带回家看,她才跟大姐姐依依惜别。回家路上还不停地复述她们画了什么,叽叽喳喳像只开心的小麻雀。
2.
回家我把散步中的“小插曲”当作趣事讲给王先森听,睡眼惺忪的王先森忽然跳将起来,“啊!我女儿这么惨,你应该告诉她,我们家有很多各种颜色的长粉笔!”他活脱脱像捶打胸膛示威的大猩猩“金刚”。
王先森满屋子转圈翻箱倒柜地去找粉笔。寻而不得,他像泄了气的皮球一样坐在沙发上,搂着女儿说:“爸爸给你买很多很多粉笔,好不好?”他看着女儿的眼神充满了万般柔情和怜惜,感觉下一秒钟,热泪就要决堤,冲出他的小眼睛了。
“好哎!”女儿开心地叫,即将从天而降的粉笔是个意外惊喜。
女儿高兴了一秒钟,就像没事人一样走开了,留下心潮澎湃的王先森。
“哎,如果是我,我就会告诉女儿家里有很多粉笔呀!”王先森不满地抱怨我,抱着电脑去网上物色粉笔了。
我杵在那里,感觉自己好像个后妈。脑后吹过一阵莫名妖风。
真是个女儿奴!我心里嘀咕。
面对幼小的孩子社交受挫,被人拒绝或者被抢玩具。像王先森这种反应的家长,应该是大有人在的。
“走走走,回家回家,我们家里有很多呢!”为了保护孩子心灵不受打击,带孩子快速离开事发现场;
“哎呀,你看,妹妹那么小,你就给她玩儿一会儿嘛!谢谢你啊,大孩子真懂事……”或者直接冲上去替孩子争取,一定要拿到那根粉笔,让孩子得偿所愿。
“哦……不行啊,别哭别哭,咱们去买,她这个不好……”不能如愿,家长赶紧出自行解决满足孩子要求的方案。
可是,我们这么做,对孩子真的好吗?孩子想要的是这样吗?
3.
我是后妈吗?肯定不是。女儿在意的是那根粉笔吗?我想,并不是。
小孩子都喜欢跟大孩子一起玩儿,她崇拜她们能做到自己做不到的事情,她希望能体会友谊,能跟姐姐们一起画画。
我站在旁边,看到女儿一次一次示好小心翼翼提出要求被拒绝,作为亲妈,确实于心不忍,特别想跨出一步,帮帮她。可是我选择了冷眼旁观。
敢于开口追求自己喜爱的事物是一件特别值得鼓励和支持的事情。虽然有碰壁和被拒绝,但是她并没有恼火和哭泣,在勇敢开口遭到拒绝后,她也欣然接受,转而用其他方式融入到玩乐中去。
假设我强势干涉,开口帮她,反而会让她觉得,被拒绝是一件不应该发生的、很严重的事情,反而会哭闹。而女儿的本意,不过是想加入到画画的队伍中,跟姐姐一起玩。
她自己都没有觉得受挫、委屈,我何必要代替她觉得委屈,无形地放大她的感受呢?
既然我能给的,不是她想要的,那我何必要多此一举,打乱她的节奏。
我们爱孩子,我们尽力地保护着孩子,不要他们难受,不要他们悲伤,不要他们痛苦,不要他们有一点点的不快乐,我们见不得孩子遭受一点点的挫折。因为不忍看到孩子受挫折,不惜把孩子当作宠物放在真空罩子里豢养,结果养出“西红柿炒蛋男孩”、“玻璃心”娃娃。
成长是孩子自己的事情,他们在成长过程中经历失败是重要的人生课程,他们会因此体验到什么是挫折。如果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成功,他们更能感受到坚持和不放弃的价值。
无微不至的爱和大包大揽的关照,其实是温柔剥夺了孩子积攒自信和抵挡挫折能力的机会。被过度保护的孩子,从来都不需要自己主动去争取,长大后,必然只懂得顺从着接受,不懂得付出。
世界真实的样子,与被家长密不透风的爱包围的孩子看到的,恰恰相反。被家长呵护追捧习惯了的孩子,他们会分外的敏感,分外的脆弱。在现实社会中一旦遭受挫折,会不知所措,无法找到自己定位的支点。
卢璐说,过分的保护,就是扼杀;过分的安全,是一种窒息;过分的关怀,是会夭折的虐待。
我想说,孩子,花很香,你自己去闻一闻,仙人球扎手,如果好奇,你也可以去摸一摸。
哦,扎手了,疼。你哭了。转身回头,妈妈的怀抱等着你。
孩子,妈妈因为太爱你,所以不会事事帮你争取。
毕竟,我能陪你走多远呢,我能帮你帮到哪儿呢,生活的滋味,还是要自己体会。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