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女儿想爸爸,想回北京
昨晚,洗完澡的女儿在地垫上翻来滚去地玩耍,过了一会儿,她安静了下来,抱着小米兔说,小蓝衣(她给小米兔取的名字),咱们给爸爸发个微信好不好?要按第二颗纽扣,这样,爸爸就可以听见我们说话啦。
我在沙发上坐着,并没有干扰她,我想看看这小妮子想干嘛。女儿当真就开始说话:爸爸,我想你啦,我想快点回北京啦!我在山东好久啦,很快我就回北京啦!然后就听“嗖~”一声,真的发出去啦!
这是来姥姥家一周以来,第一次主动联系她爹。平时娃爹找她视频她都是心不在焉的。我把她抱起来,说,宝宝,我们在山东才几天,我们还要呆很久才回北京呢。她眨眨眼睛认真地说,可是,我们已经待了很久很久了。我哑然失笑。很久……这词用的。我问她,你为什么想回北京啊,姥姥家不好吗?她想了想说,这里没有六六呀,婠婠啊,楚楚啊……我说,这里也有幼儿园啊,你会认识新的朋友啊。她低着头呢喃,可是,可是我觉得保罗(她在适应中的幼儿园)挺好的呀!,我想爸爸啦~女儿仰头问我,妈妈,咱们什么时候回北京啊?看她一本正经的样子,我哑然失笑。
娃爹的视频聊天请求来了。王先生激动得声音发颤,向他女儿求证是不是想爸爸啦。女儿就捧着手机跟她爹聊天去了。
我看着女儿小小的背影,回想刚才她说“回北京”时候的语气和样子,我忽然意识到,在她心里,北京才是她的家,她的朋友,她的习惯,她的生活圈子都在那里。
2.北京是谁的北京
这两天,朋友圈被一篇文章刷屏了,《北京,有2000万人假装在生活》中说到:北京没有人情味,北京是外地人的北京,北京终究是北京人的北京。北京高昂的房价、雾霾天、拥堵的交通、不均衡的教育资源……早高峰路上堵车,节假日出行看人,动物园里过了九点,人比动物还多。年年紧缩的落户指标,清华北大高材生毕业,薪水也难以支撑帝都三环的一套蜗居。近十几年房价暴涨,外地孩子想在北京落户扎根,举普通工薪阶层全家之力也难以凑到四环五环两居室的首付。北京对外地人看起来那么的不友好,不宜居。
很快,就有《你欠所有北京孩子一人五套房》、《别扯了,北京生活哪有你说的那么多假装》这样的文章出来持反对意见。北京再不是北京孩子眼中那个天空湛蓝、空气清新的二环里皇城根儿。老北京的孩子也不是人人都能继承五套房,他们也在这个日新月异变化着的家乡努力地生活,凌晨起床讨生活。北京丰富的物质文化娱乐生活,相对公平公正的工作机会,随处可以触及到的精神家园,对各种各样不同追求的人的包容性,吸引全国人民蜂拥而至。
北京,到底是谁的北京?
3.我的青春和北京
我是被北京优越的教育资源吸引来的。2002年的夏天,站在BIT中心教学楼前面,楼体造型似一本立着打开的书,呼呼的风从书的脊梁穿过,吹到我的脸上,我拉着行李箱,抬头看着白色高耸的教学楼,感叹,真气派!我充满了对大学生活的喜悦和向往。
北京很大,我的活动范围却很小,拘泥于白石桥和中关村南大街5号之间。当时白石桥的繁华因为有一家家乐福,而往北的后来繁华无比的新中关,尚连影子都没有。我和姐妹去的最高档的地方,就是双安商场。一个夏夜,我们大学宿舍8个女孩在双安商场window shopping出来之后,走过天桥,我无意中仰头,看到商场顶楼的大灯照射出的强烈光束里,有像头皮屑一样的片屑状的尘土,在夏夜的风中朝着一个方向飞快地闪过,循环往复。都市的霓虹灯把整个天空映成红色。我心中清晰地涌出一种渺小的感觉,北京很大,我很小,在北京的我,就像风中在灯下闪烁而过的尘。后来想想,北京的空气真脏啊,不过当时是肉眼可以看见的灰尘,后来是可以躲过人眼直接入肺的PM2.5。
大学里的某个秋高气爽的十月,班里组织了一次老北京胡同游。我们在后海边游玩。最后的行程是去一个家住在胡同里的同班男生家里参观。我心中充满好奇,传说中的京城四合院啊。在后海酒吧街的尽头,确实古色古香的墙头里面,我看到的是紧密的房顶,堆满杂物的小院子,大煞风景的公共厕所。同学的家的门框有点低,高个子男生进门需要低头。进去后有一种别有洞天的感觉,补偿了我刚才的感受,但并不是说面积大,而是家具家电都很好,看起来很高档,同学小小的书桌是在床上的,上面放着一台IBM的笔记本电脑。他家有一只圆乎乎很壮硕的京巴,瞪着一双无辜的大眼睛,吐着舌头,看起来很萌。家里忽然涌入一堆年轻人,它有点慌不择路地往一边躲,在他路过客厅和卧室的拐角处的墙角时,厚实的身子蹭到突出的墙体,好大一块墙皮掉了下来。有男同学惊呼了一声。作为主人的这个男生见怪不怪地说了句,老房子就是这样,也不好再装修。有位北京的女同学说,这里肯定也不能拆迁啊!
我心想,那就只能这样住着了。我想起我远在老家县城的家,宽宽敞敞的院子,瓜果蔬菜两边栽,葡萄架下纳凉,我的房间有大大的书架和宽大的书桌,可以让人肆意旋转翻滚也不会掉下来的大床。相比之下,眼前是如此的狭仄,我当时暗暗地同情这个男同学和他家可爱的小狗。在我若干年后有了孩子开始关注学区房之后,我才发现我当时的同情是多么的无知,这小小的三间房,是西城最好学校的学区房,换我老家的院子几十套也不止。
4.我的现在和北京
我每天早晨五点多醒来,收拾好娃,六点半出门,从东边到西边坐着轰隆隆的十号线地铁大半圈,去上班讨生活。下班赶紧赶回家去看娃,两点一线,日日如此。已经有三年没有正经逛过商场了,西单有四五年没再去过,去的最多的是公园(溜娃,你懂得)。京城的繁华好像与我绝缘。
女儿九月份要去上幼儿园,小区里有个大我几岁的妈妈向我感叹,孩子上幼儿园是家长最轻松的三年,要知道,等上了小学,呵呵。她说,除了工作,我的时间和精力全用在接娃送娃陪娃上课的路上了。慢慢体会。
有天看到一个朋友圈,是一个二胎妈妈推着嗷嗷待哺的幼龄二宝,在教室外等老大下课,孩子在推车里睡着了,妈妈趴在椅子上睡得也很沉。好心疼这个妈妈,带着二宝来等大宝上课,想是累极了吧,这么吵的环境也沉沉的睡去,天下的母亲是最伟大的~看的我好心酸,然后,后脊梁骨慢慢地漫上一层微薄的寒意,我仿佛看到了自己一拖二的明天。
小区妈妈群里大家在谈论当妈之后,如何给自己放松。有个职场妈妈说,每天上下班路上,在车里是我最放松最幸福的时刻,打开音乐,听着自己爱听的歌曲,大脑放空,暂时忘却纷扰的工作,家里的娃还没有出现在眼前,这时候感觉,我就是我。甚至连大三环上堵车都没觉得那么烦了。龟速就龟速吧,我就想当一会儿缩头乌龟。哈哈哈~
这就是北京。这就是北京孩子和家长面对的教育现状。无论你是京籍还是京户还是工作居住证,大环境如此。对于是不是要给孩子选择很多辅导班各人有各人的看法,但是可以确切知道的是,又贵又难的某航道、某起点、某东方课外辅导班都是人满为患,好一点的少年宫更是一票难求。铺面而来的,是经济压力,精力压力。
这次拖儿带女的回来,我爹还说,从来也没想过让你留在北京。他可能觉得京城居大不易,尤其是拖着两个娃。可是,我就是留在了北京啊!现在,北京有我的家,我的朋友,我的工作和同事,是我生活的地方,虽不是故乡,却是牵挂的地方。
5.2000万人心中有2000万个不同的北京
一千个人心目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同理,2000万人心中有2000万个不同的北京。在北京的生活,如人饮水,冷暖自知。每个人都有不一样的体会。
为什么我们会生活在这里已经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生活在这里。
15年,北京见证了我的青春,我的成长,我的前半生。我热爱北京,它已经融入我眼角细微的纹路里。
女儿说,回北京。就像我说,回山东,一样理所当然。北京,是她出生的地方,在她心中就是故乡。
我羡慕大学闺蜜,她是土生土长的牛街人士,地地道道的老北京。她却说,我还羡慕你们有自己的家乡,还有个退路。我,无路可退。
无论是出国移民还是国内移民,每个移民一代都是跳板,是注定要被牺牲掉的一代人。从小县城到大北京,生活艰辛,但是倘若从另一层面上看,生活却比以前好了。不要奢望过舒适的生活,也不要幻想过上跳跃式的奢华生活。不要对自己要求过高,以平常心尽最大的力,做好桥梁。但求无愧我心。
爸爸,我们一家人很久没有在一起啦,我很快就回北京了,啊!女儿这厢说话像小大人一样,哄孩子一样哄着她爹。视频聊天接近尾声,我可想象到王先生小眼睛里汪着一汪泪水,我在心中狂笑。
有时候,是先爱上城里的人,又恋上了这座城。
此文首发在作者本人的微信公众号:tpqinyiyi310。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