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身边不乏这样的人,某某由于偷盗锒铛入狱,出狱后仍不学无术。某某因嗜赌成性,而最终家破人亡,妻离子散。某某穷困潦倒,四处借钱,最后债台高筑,流落街头。无论哪种情况,我们都会嗤之以鼻,若是路上碰巧遇到上面这种人,我们大抵会避而远之,即便会表面上寒暄一下,内心里还是会认为此公是个社会的虫子无疑。
但你如何想象,本书的作者,19世纪俄罗斯文学史的两大高峰之一的陀思妥耶夫斯基竟集中了以上所有品行。倘若在一般人身上,这个人就彻底废掉,成为时间长河的一粒最不起眼的细沙。但陀确能够充分利用这些经历,将他们写进作品中,并能深刻而准确地分析这些人复杂的心理,这最终也成就了这位大师,使之成为文学天空中璀璨的一颗明星。
陀素来以心理描写见长,如《罪与罚》中出色的内心刻画使得读者仿佛自己也参与了犯罪,并受到了严重的精神折磨。本书读起来要比罪与罚困难一些,除了篇幅是它的近2倍外,里面很多关于宗教信仰的讨论,如果没有自幼就生活在基督世界环境中是很难理解的。如《宗教大法官》一节我实在是读不下去,至多理解了里面的十分之一。但里面徘徊在善与恶之间的几乎所有人,以及他们的心理活动给我印象很深。
其中有一段老三阿廖沙要代大哥的未婚妻卡嘉,给被大哥侮辱的上尉送钱,以表安慰。上尉穷困潦倒,家徒四壁,并且妻子半疯,二女儿还瘫痪在床,小儿子重病高烧,显然这个时候最需要钱。但在接过阿廖沙的200卢布后,竟然将钱扔在了泥里还踩了一脚。透析上尉心理的阿廖沙,给卡嘉细致地解释了其中基于尊严和在如何给小儿子交代等方面的原因,并断定第二次再送肯定会手下,原因是对于如此需要钱的人,他们内心是十分脆弱的,但活生生的现实又不得不让他们低头,若果给他们第二次机会,他们会认为第一次已经向尊严有了交代,第二次就彻底放下了心理包袱,把钱收下。而事实证明,上尉最终也的确收下了这200卢布,并欣然接受卡嘉此后的资助。
多么巧妙的心理分析,如果没有作者那段穷困的经历、深刻细致的生活观察,如何能做到这样精彩的描写。小说中关于这样的心理刻画,有很多,凡此种种,不一而足。
我们常说苦难有时也是一种财富,这在陀思妥耶夫斯基身上再正确不过了。倘若没有西伯利亚那段流放,没有对服刑人员的细致观察,甚至如果没有身无分文,酗酒赌博的经历,19世纪俄罗斯文学高峰恐怕只有托尔斯泰一座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