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夏衍最初的印象,是他写的那篇《包身工》,因为它出现我的高中课本上,这篇文章以报告文学的形式叙述了上海等地包身工遭遇的种种非人的待遇,以及带工老板等人对他们残忍的压榨。我对于那位叫“芦柴棒”的女包身工的印象极为深刻,她身材瘦小得令人揪心。
夏衍,中国著名文学、 电影、 戏剧作家和社会活动家, 中国左翼电影运动的开拓者、 组织者和领导者之一。
他是30年代由“大剧场”培育的一位重要的剧作家,代表作有《上海屋檐下》《法西斯细菌》《赛金花》《秋瑾传》等。
他善于写普通知识分子和小市民平凡的人生,从“几乎无事”的日常生活中去发掘内在的悲剧性和喜剧性。
夏衍把上海小市民的生活搬上戏剧的舞台,如《上海屋檐下》所展开的就是上海弄堂里普通的两层楼房里每天都在静悄悄地发生着的人生世界:琐碎的争吵,隐忧,痛苦,窘困,悔恨,不平,牢骚,企望…
剧作家却从这市民家庭司空见惯的感情摩擦和人事纠纷中有了痛苦的发现:在这黄梅天气里,不仅生活发着霉,连人们的灵魂深处也长着霉;同时产生冲破这沉重的阴霾,走向光明的热望。
这种取材的平凡性、构思的朴素性与内在的深刻性,构成了衍创作的鲜明特色。
夏衍善于表现主题、刻画人物,遵循着生活本身的规律,把现实当作最生动的主题,通过生动的形象揭示现实生活的内在本质,注重细节描写的真实性,充分发挥作家的创作个性,遵循着构成作家风格的艺术规律。
早期创作阶段,夏衍只是把戏剧创作“很简单地把艺术看作是宣传的手段”,作品《都会的一角》《赛金花》与《秋瑾传》都是如此。《赛金花》是一部历史讽喻话剧。该剧主要讲述了八国联军侵华时期妓女赛金花在清朝统治者与侵略者之间百般周旋的种种遭遇。该剧用漫画夸张的手法,讽刺了当权者的不抵抗甚至卖国求荣政策。这些剧作虽然已经显示出夏衍的剧作才能及他戏剧风格的某些特点,但有将剧中人物作为时代传声筒的席勒化倾向。
直到夏衍学习了曹禺的《雷雨》与原野,才懂得“必须写人物、性格、环境”。
1937年创作的《上海屋檐下》是夏衍的第一次艺术冒险,同时也标志着夏衍戏剧创作的根本转变,把剧本创作的焦点集中在了“人物性格的刻画、内心活动的描绘”,“将当时的时代特征反映到了剧中人物的身上”。
《法西斯细菌》是夏衍继《上海屋檐下》之后的第二次艺术冒险,这时的戏剧创作注重表现开阔的社会视野和大时代背景,以及对“将抗战中各阶层人民的苦乐”的史诗性追求。从《上海屋檐下》到《法西斯细菌》,夏衍既发展了“自己”,又保持了“自己”。
抗战胜利后,夏衍的戏剧创作更加成熟。创作于1945年的《芳草天涯》是夏衍的第三次艺术冒险:夏衍试图对自己已经形成的“从正面展开具有时代尖锐性的政治性主题”的划作模式有所突破,从伦理道德的角度展示大时代中中国现代知识分子内心深处的苦恼、矛盾、挣扎与追求。
《芳草天涯》无疑是创作的又一个高峰,是对僵化了的文学模式的一次大胆挑战。
从《上海屋檐下》《法西斯细菌》到《芳草天涯》,可以发现夏衍关注的中心终是“时代”与“人”。在根本上,他紧紧把握住了“自己”,但是在艺术上,夏衍一直在追求突破与创新,他的剧作充分表现了现实主义创作的开拓历程。
顺便说一句,夏衍和我喜欢的巴金是好朋友嘻嘻。
老年的夏衍清气犹存 白衣少年 巴金和夏衍一起出来玩儿 老年的夏衍和他的猫 中年的夏衍和他的猫反正就是身边一直有小猫咪的陪伴~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