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离世20年后,贾玲将心里对妈妈的爱,以电影的形式,和我们分享了这个爱的故事。
很多人观影结束都哭了,包括我。妈妈知道女儿对自己的爱吗?电影中,看着危在旦夕的母亲,悲痛欲绝的女儿穿越到了1981年。看着逗大家乐的女儿,车间主任问李焕英:“她来干什么呀?”李焕英眼里有泪回答说:“为了让我高兴。”电影呈现出来的是妈妈明白女儿对自己的爱。
有一本绘本《猜猜我有多爱你》,一大一小两只兔子短短的对话,浓缩生命中最复杂、也是最伟大的情感。最后,小兔子终于在一片温柔的,浓浓爱意的包裹下,沉沉睡去了。只是小兔子不知道,在她睡后兔妈妈轻声说:“我爱你一直到月亮那里,再从月亮回到这里。”子女爱父母,却不一定理解父母对自己爱的长阔高深。
母亲去世,对贾玲来说犹如晴天霹雳,悲痛难受的情绪将她淹没,在那段时光里,她胖了整整40斤。之后的人生,纵使有再多掌声,贾玲觉得总有遗憾。
观影的时候,心里很柔软的地方被牵动,电影里,李焕英的形象是那样温柔、包容,甚至于完美。妈妈的爱很温柔却有力量,如同绘本中那只大兔子。爱中长大的女儿也在努力回应着妈妈的爱,虽有遗憾,但是“子欲养而亲不待”的痛最终在爱中被治愈。这部片子将母女关系呈现得非常纯粹。
妈妈发现女儿学历造假,没有严厉责备,看出妈妈在女儿成长中提供了能够说真话不受伤的环境;和女儿像朋友一样谈心,听到女儿对自己的负面评价时,妈妈立马否定,表明立场肯定女儿是块宝,将来会有出息的。妈妈能够给女儿增加智慧的更健康的角度跟观点;一句鼓励的话,一个肯定的眼神,一项因爱练就的技能,这些含在生活中细细碎碎的爱,能够把所爱的女儿和爱的经验内化在了她心中。
越懂得,越会爱,爱是一种成全。爱也是一生的功课,我们都在感受爱,学习爱,传递爱的路上。
有人问贾玲,电影的英文名字叫《HI,MOM》,为什么中文名用的是妈妈的大名:《你好,李焕英》?贾玲的回答是,因为在她看来,“妈妈不仅是我的妈妈,也是她自己。”
贾玲意识到妈妈既是她妈妈,也是独立的个体。同样的,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同时在各种关系中有着不同的身份。
电影《你好,李焕英》豆瓣开分就高达8.1,一周过去,评分依然稳居8.2,其中32万人给出四、五星好评。这部用母亲名字命名的电影,已经凭借过硬的口碑,上了十几个热搜。截至2月16日,票房突破20亿。同时,贾玲也一跃成为中国票房最高女导演。李焕英2001年离开贾玲,到今年刚好20年。贾玲实现了对妈妈爱的承诺,心中的遗憾在大众回应中被升华。
除此之外,这部电影的呈现是贾玲和妈妈的一种和解:她明白妈妈知道自己是爱她的,而且妈妈的爱比自己的爱多得多。更重要的是:她开始和妈妈共情,理解妈妈口中说的“ 我觉得我这一生就很幸福。 ”放下“如果你没有生我这个女儿,你会更幸福。”的执念。共情令人产生联结。这种共情也叫同理心,同理心缩短了母女二人的距离。尤其是妈妈离世后,自己无法亲自尽孝的内疚和沮丧隔绝开的距离,相信妈妈依然活在贾玲的心中,但是又是那种纯粹的母女关系。
亲情一直是我心里很柔软的部分,我自己也是在和奶奶共情中不断恢复爱的关系。那年是大一的第二个学期,我接到了奶奶离开的消息,奶奶生病期间,不让家里人告诉我她的情况。曾经想过,要是我没有离家远,我就可以见她最后一面。面对奶奶离开,还没有做好心理准备,非常难过,还没有带她出去旅行,很多事情都还没有来得及做,要是再给我多一些时间就好了。奶奶离开,我觉得很多事情都失去了意义。所以决定安分一点,放下了很多当时要做的事情。一个学期过去后,我并不开心,我意识到坐在大门口等我回家的奶奶,留着一块月饼给我吃的奶奶,看见我发胖提醒我认真学习的奶奶,不舍得我不开心。慢下来的时光,更深去思考我人生的价值和意义到底是什么,站在人生十字路口,“遇见真实的自己,寻找生命的价值”这几个字眼抓住了我的心。我渴望改变,我渴望了解为什么我今天是这个样子的,我渴望拥有幸福平衡有意义的人生,对于这个人生结果我需要成长的地方是什么。
阳光照耀的地方,黑暗就不复存在。心里明亮了,眼睛就明亮了。我是幸运的,爱的事业可以做一辈子。
因爱而改变,也在学习爱的过程中不断被扩张。跳出电影故事,现实中你我都是我们生命故事里面的主角,你我是儿女,有一天也会成为父母,你又会如何对待你的孩子,你有足够爱与智慧帮助她做自己吗?
孩子是上帝给父母的一份礼物,不是父母的附属品。妈妈支持女儿贾玲的梦想,妈妈成全的爱,让她可以做她自己,做自己有热情的事情,今天她也在这份事业中完成了对自己的一次救赎,留给我们爱的感动。
上帝对我们人做的最公平的一件事情,就是给每一个人每一天都是24小时,你将时间和精力花在哪里,你的成就就会在哪里, 而你的热情就是你成就的最重要也是最大的资本!
做自己,卓越的人生路是靠你的热情奔跑出来的!做为子女,你愿意带着爱出发,为着梦想奋斗,不要让爱我们的人等太久,彼此人生中少一点遗憾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