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老服务时间银行,是指利用信息化平台,吸引低龄健康老年人为志愿者(年满60周岁—69周岁,女性可适当放宽至50周岁),或者青年志愿者采用系统派接单的形式,为高龄、空巢、独居老年人(70周岁以上)提供专业性或非专业性的养老服务,并将服务时间转为时间币进行储存,待志愿者年满70周岁或遇困难需申请养老服务时,可用储存的时间币兑换等值服务。
“时间银行”类似于普通银行,只不过普通银行存的是钱,时间银行存的是时间。简单来说:人在自己时间和体力比较充裕的时候为人服务,等到自己有需要的时候,可以让别人为自己服务。有点类似于,献血时给你发的献血证,达到相应次数后,可以免费或优先用血。该模式充分发扬互助奉献的志愿服务精神,有效调动社会资源,推动养老事业高质量发展。
北京市在2022年6月1日推出的“时间银行”,通过提供养老志愿服务时间积攒获得“时间币”,一个小时服务兑换一个“时间币”。“时间币”可用于兑换相关养老服务,积攒满一万个还可以入住公办养老机构。时间币不能变现、不能换资金或实物,坚持“时间”换“时间”的基本原则。养老服务时间银行的服务内容,包括情感慰藉、协助服务、出行陪伴、文体活动、健康科普、法律援助、培训讲座、指导防范金融和网络风险等八大类服务,基本符合北京市老年群体的普适性需求。
上海在2021年3月实施的《上海市养老服务条例》中已有关于“时间银行”的规定:上海鼓励和支持老年人开展社区邻里服务、低龄健康老年人与高龄老年人结对关爱等互助性养老服务,探索建立互助性养老服务时间储蓄、兑换等激励、保障机制。
石家庄一些老年志愿者开始参与“时间银行”养老模式,他们将自己的爱心服务,奉献给需要帮助的高龄老年朋友,真正做到了“低龄存时间,高龄换服务”。
以过去的经验看,时间银行的概念是很不错的,这种劳动成果代际接力的延期支付方式,以及“时间货币”(Time Currency)兑换、继承以及转让等问题,整个模式没有大问题,关键在于执行与维护层面。时间银行养老模式的面临四个问题。
一是“时间银行主体”存在很多很大不确定性:我国的“时间银行”大多由某个街道居委会或有官方背书、官方背景的某一养老机构运作,经费主要来源于组织内部的资金。万一干了活后,“银行”倒闭了,那奔着未来自己也能免费享受此等服务的,权当为社会作了贡献。
二是“时间货币”缺乏统一、规范、科学的计量标准:“时间货币”的时间计量单位是“一小时”,主要记录的是服务事项和服务时间,但并未涉及服务类型、劳动强度和技术含量。很多城市在推广中,对扫地、洗衣服等体力劳动,与给老人上兴趣课这样的脑力劳动赋予的是相同的时间货币价值。可见,由于“时间货币”缺乏统一规范的计量标准,目前的计量方式还处于简单粗放阶段,无法做到精细化管理。
三是“时间货币”的转让、继承及通存通兑问题:随着老龄化加剧和独生子女家庭数量的增加,预计未来将有更多的“老漂族”、异地养老的老年人等加入到流动人口的行列。一个医疗保险都难以实现全国通用,何况这个时间银行呢!时间银行的志愿者在流动或迁移到异地之后,将面临“时间货币”无法存储和支取的难题。
四是“时间银行”养老服务人员专业化水平偏低:在养老服务方面,老年人的需求包括各种各样的居家养老服务。尤其是针对一些失能老人,需要服务者具备一定的医疗常识及技能。而从各国时间银行互助养老实践来看,当前养老服务人员主要以低龄老人为主,大多缺乏较为专业的老年人护理知识与技能,只能提供一些较为简单或日常的生活服务,如看护、购物、清洁、谈心等,无法提供一些深层次的专业服务。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