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27344399/bcb7db548dda1b05.jpg)
20世纪80年代,美国首先提出“时间银行”这一模式,并以“我为人人,人人为我”为发展原则。该模式现已扩展至30多个国家,具有一定的世界影响力。美国“时间银行”最初是以老年人之间的互帮互助为主要设计思路,致力于减轻社区中贫困人群的福利和医疗保障负担。随后不断发展,参与主体逐渐扩展至年轻人,同时社会组织(如医疗机构、基金组织和营利组织等) 也参与其中,共同提供养老服务。
美国最主要的“时间银行”项目为:老年志愿者服务银行(Older Volunteer Service Bank)和长老计划(Elderplan)[4]。老年志愿者服务银行的运营模式主要是由低龄老年人组成的志愿者为高龄老年人提供临时性照料服务。长老计划则更加重视老年人的心理健康,通过开展和组织多样化的社区活动和技能培训来提高老年人的幸福感、满足感和归属感。
继美国之后,得益于政府、各种公益组织和基金机构的支持,“时间银行”在英国也发展迅速。1999年,英国第一家“时间银行”成立。截至目前,英国已有超过100家“时间银行”,较具代表性的有:斯通豪斯公平份额(Stonehouse Fair Shares)和莱西格林“时间银行”(Rushey Green Time Bank)。斯通豪斯公平份额采用会员制,早期主要是为老年人和残障人士提供家庭照护,随着其自身不断发展,其服务范围和服务内容也逐渐扩大和丰富,如室内清洁、各类辅导和代购等,并鼓励代际间服务,使年轻人也参与到志愿服务中;莱西格林“时间银行”则以提供医疗照护为特色,其专业的医疗团队能够改善和缓解参与者的病情,同时一些医疗机构也会推荐患者参与“时间银行”的相关活动。
2007年,瑞士非营利组织施善基金会在小城圣加仑和阿彭策尔地区展开了一项有趣的尝试:鼓励人们照顾陌生老人,并将做义工的时间积累起来,等将来自己年老或生病需要照顾时,再接受他人的义工服务。这个项目被形象地称为“时间银行”。项目的参与者们一般每周进行两次上门服务,每次劳动两小时,任务包括替老人整理房间、购物及推老人出门晒太阳、陪聊等。
一年后,时间银行统计出服务者的工作时长,并发给他们储蓄卡,当服务者需要别人照顾时,可以凭卡去时间银行支取“时间和时间利息”,换取免费服务。如果服务者直到去世也没用完卡中的时间,银行会把“余额”折算成一定的金钱或物质奖励,交给其遗产继承人。
这一项目要求申请者是健康、善于沟通、充满爱心的本地人,最重要的是时间充裕,因此服务者几乎都是退休人士。事实上,在这一项目中,主要是60多岁的老人在照顾80多岁的老人。
事情进展颇为顺利,因此在2012年,瑞士联邦社会保险部将之纳入国家政策,成立时间银行基金会,并整合了其他地区性公益团体的资源,包括新教和天主教会、妇女会、红十字会、老人服务机构和到家看护组织等。服务内容也变得更加丰富,除了协助做家务和陪伴、护送之外,还定期组织休闲活动,如参观、旅游、读书会 。
后来,根据当地媒体“瑞士资讯”报道称,2017年年底,圣加仑市议会对时间银行基金会的表现进行了评估,基金会整体获得正面评价,这证明了时间银行的服务的确有利于补足养老缺口。
在护工供不应求的日本,也使用「时间银行」和技术解决问题。日本的养老院也需要面对护工不足的压力。据厚生劳动省推算,2020 年日本看护人员的缺口约为 26 万人,到 2025 年这一数字预计将增至 55 万人。
日本也在努力解决这个问题。他们允许有特定技能的外国人来日本进行看护工作;政府出手给护工增加了 1.5 万日元的工资;同时各个机构还在吸纳老年人重返一线承担更多看护工作在这种情况下,日本的居家式养老、老年公寓,介护式疗养院和社区护理等多种形式都发展的十分完善。以至于英国信托基金会 Nuffield Trust 在老年人社会护理的绿皮书都声称 :「英国可以从日本汲取教训以解决社会护理危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