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哲学启示录哲思
哲学启示录(二)叔本华:要么孤独,要么庸俗

哲学启示录(二)叔本华:要么孤独,要么庸俗

作者: 七月流火lyw | 来源:发表于2018-02-08 06:18 被阅读0次

人生实如钟摆,在痛苦与倦怠之间摆动。

                            ——叔本华

谈哲学家就不可避免要谈到其哲学思想,因为按照马克思的说法哲学是世界观与方法论的统一,在一定程度上来说也就是哲学家的世界观与方法论,只不过较之常人的世界观与方法论是更加系统的,更加抽象的。叔本华的哲学思想集中体现在唯意志论上,所谓的唯意志论,顾名思义认为世界的本源是意志,有点存在即是被感知的意味。谈到这里人们会有些忍俊不禁,世界的本源是存在,是物质,这是在高中课本里就学过的。而我要说的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唯物主义才会这样认为,但是唯物主义是终极哲学,是永恒不变的真理吗?从辩证法的角度辩证,这显然是不对的,我给出的理由是世界的本源是意志这一哲学命题的存在是合理的,这是因为在哲学家那里哲学是用来追求人幸福的学问,试想一下,客观存在如何去使人幸福?那只有被意识所反映才能使人幸福,例如人能够在现实世界里感受到爱,然后去表达出来,才会让人幸福。如果存在不能被感知,不能被反映,又如何给你带来幸福,那客观存在还有没有存在的必要?虽然说世界的确是先有物质后有意识,但是意识之前的物质对于追求人现实的幸福毫无意义,没有它也罢,就幸福感而言意识是优于存在更能被人所接受。这也是唯心主义者较之唯物主义者更具人格魅力之所在,明白了这样的一个道理再来谈谈孤独与庸俗的哲学命题。

叔本华说人“要么孤独,要么庸俗”,就常人而言孤独与庸俗绝非一个事物的两面,因为有的人可能既孤独又庸俗,有的人可能不孤独也不庸俗。从唯意志论的角度看,它源于意志,但意志是存在的反映,由此可见叔本华所生活的环境给予他的感受就只有孤独与庸俗而言。也的确是这样,他生活在一个破裂的家庭,在父亲去世后又与母亲关系恶化,他一直认为人的智慧来自于父亲,性情来自于母亲,可是在这样的一个家庭里父亲很难给予智慧,母亲也很难去培养他的性情。留存下来的唯有孤独。叔本华生活的社会环境是德国哲学正兴盛时期,黑格尔等哲学大家在德意志有着广泛的信徒,他想在德国哲学界声名鹊起,就不得不挑战权威,权威并非是能凭借一己之力可以战胜的,于是叔本华的思想登不了高雅之堂就不免遁入庸俗。可见“要么孤独,要么庸俗”是叔本华一个人的世界观,是一个人意志下的产物,一个人的哲学命题。

从哲学史的角度来讲,叔本华时代的哲学更多的体现着悲观主义与乐观主义的的较量,显然叔本华是悲观主义的代表,他认为人生在世就是一场悲剧,而悲剧的源头就是意志,因为意志让人产生欲望,当欲望得不到满足时就容易产生悲剧,唯一的解决方法就是禁欲。可是叔本华做到禁欲了吗?当然没有,他在著作中贬低女性却在生活中与许多女性保持暧昧关系,他反感官位却又为自己的晋升创造着条件。于是我们看到了言行不一的哲学家叔本华,他的孤独哪里去了?他的庸俗哪里去了呢?

这时我不由得想起了中国古典哲学中,名家“白马非马”的哲学命题,白马是马吗?当然是,但马是白马吗?那不一定。就一事物而言,马是共性,白马是特性。马是名的世界,而白马是实的世界,名家哲学家在名的世界和实的世界之间往来,寻求着精神独立,思想自由,以达到某种平衡的目的,从而去追寻属于他们的幸福。我想用这一点来解释叔本华的言行不一,或许孤独与庸俗就是名的世界,而现实生活就是实的世界,名与实之间存在这某种区别,到这无关紧要,当人在实的世界感到身心疲惫的时候总会想着去到名的世界,因为实的世界属于芸芸众生,而名的世界只属于自己,在实的世界我们不能选择自己的出生,甚至不能选择自己的言行,但是在名的世界我们却可以选择陷入孤独或者是遁入庸俗。

孤独与庸俗只是人性情的两个代表,无关乎其本身的含义,是人生态度的选择。这大概与王小波的小说有共通之处。“人活在世界上,成功与失败,快乐与痛苦成就分不清楚,所以我只求它货真价实”。​​​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哲学启示录(二)叔本华:要么孤独,要么庸俗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gauzz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