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华杉讲透<大学>》01

《华杉讲透<大学>》01

作者: 和弦夜光杯 | 来源:发表于2022-07-06 05:20 被阅读0次

原文: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十行采集:

1.开篇三个纲领,就是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

2.明明德:那德本来就是光明明亮的,但因“为气禀所拘”(受自己天分限制),或“为人欲所蔽”(利令智昏),所以要时刻擦亮自己。

3.孟子的四端论: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

4.我们的学习之本,就是我们自己。不假外求,这是何等简易洒脱。学习不是学些知识,而是知行合一,是一种行动反射。

5.程颐注解说,亲,当作新;亲民,实为新民。而朱熹说,新,就是革新其旧。明明德就是自新,自新之后呢,就要带动别人自新,这就是修齐治平的逻辑。

6.至于到底是“新民”还是“亲民”,读者可以自己切己体察,事上琢磨。王阳明说过:圣人说话,各有不同角度,你就切己体察,放自己身上、行动上践行便是。

7.止于至善,就是中庸。中庸就是绝对正确,极致完美,恰到好处,无过不及。

心底无私天地宽,你的私越少,天地就越宽。止于至善,主要就是没有私心。

8.要想“得”,就要记住这“止定静安虑得”。止:止于至善。定:志有定向。

静:静心,心不妄动。安:安稳。

虑:虑事精详,处事精确。

得:得其所止,得其所哉。

9.不知止,是我们常见的毛病;静不下来,心不安,是常有的状态。而解决的重心就在中间这个“定”字,要志有定向。

10.只要志有定向,就能止于至善,不会跑偏,不会焦虑,每天都心安心静。然后聚精会神、一以贯之地朝着既定目标前进。这样,不仅能得到最终成果,而且每天都在做自己想做的,每一天都得其所止。

一行精华:整篇原文。

触动,反思,改变:

1.王阳明说人人心中都有良知,只是会被私欲蒙蔽,所以要“明明德”,“致良知”。

2.止就是前进,靠拢,最后停驻。而止的目标就是至善,就是中庸,就是完美。

3.人生的重点关键是志有定向,原因是知止,知道止的目标。因此远大崇高的理想,能引发“静安虑得”一系列连锁反应,能让人活出生命的意义。

相反,不能“静安虑得”的人,都活得浑浑噩噩,如同行尸走肉。因为他们心不定,于是在俗世洪流中漂远了,找不到了。

相关文章

  • 好书记录v20190217

    《华杉讲透孙子兵法》 《华杉讲透论语》 《华杉讲透大学、中庸》 《华杉讲透孟子》 《华杉讲透王阳明传习录》

  • #华与华书房#五个儒家论【1】忠

    前天写完了《华杉讲透大学中庸》,完成了我写儒家经典注解的计划。《华杉讲透论语》去年已经出版,《华杉讲透孟子》今年三...

  • 《华杉讲透<大学>》01

    原文: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

  • 《华杉讲透论语》

    《华杉讲透论语》 ...

  • 华杉讲透大学中庸

    大家好,我是李方超,今天给大家推荐的第五本书是华杉讲透大学中庸。这是华杉老师讲透论语孟子大学中庸系列的最后一本,希...

  • 华杉:如何学会知行合一。2020-11-02

    ——在得到大学开学典礼上的演讲 得到大学的同学们,大家上午好!我是得到《华杉讲透孙子兵法30讲》、《跟华杉学品牌营...

  • 跟华彬老师学习孙子兵法——极简笔记

    孙子兵法(书) 宋本十一家注孙子兵法(书) 华杉讲透孙子兵法(书) 得到-华杉讲透孙子兵法(音频) 简书得到-华杉...

  • 《华杉讲透<大学>》02

    原文: 物有本末,事有始终,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十行采集: 1.“知所先后,则近道矣。”这句话可以说是儒家所有思...

  • 《华杉讲透<大学>》03

    原文: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 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

  • 《华杉讲透<大学>》07

    原文: 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pán),故君子必诚其意。 所谓修身在正其心者,身有所忿懥,则不得其正,有所恐惧...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华杉讲透<大学>》01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gavebr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