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常常会不假思索的就做出一些决定,或者更加准确地说,在有意识思考之前就做出了决定:当我们决定和谁交往、买些什么或者去哪里度假等许多事情。究竟是什么让我们这样不加思索的做出这些决定?这些行为的背后得意识、潜意识或是无意识又是如何进行的呢?
本文试图从生理和认知科学的角度去解析人类记忆(意识、潜意识、无意识)产生的全过程!
说个小时候学骑自行车的事儿(案例可跳过)
小时候看到同龄的小朋友骑自行车总是很羡慕,屁股往座椅上一坐,两脚一登刷刷的就跑的飞快,三五成群的比着看谁的快,有说有笑的,关键邻家的小妹也在里面。看的那个羡慕嫉妒恨啊,然后就回家吵着闹着让老爸能不能也买一辆;不过老爸也不是个好说话的人,也就应允了。
两天后,老爸信守诺言,给我整了辆自行车;崭新的白色自行车在阳光的照射下显得格外耀眼,还有一股淡淡的油漆味,兴奋的我一阵小跑抓起车头的手把,就坐了上去,想着同龄小朋友的动作两脚一登,踩空了,再来....啪,摔了个狗吃屎,瞬间那眼泪就哗哗的落了下来,老爸扶我也不让,就赖着那不起来了,突然脑海里一晃,和邻家小妹欢声笑语骑车的场景,然后也不哭了,拍了拍身上的灰尘,看着老爸,来了句:“爸爸,能教我骑么?”....
老爸扶起车,然后先是做了个示范,告诉我车头要抓稳,两眼目视前方,双脚轻轻往前登,不要用力。接着就扶着我上车了,爸爸在后面扶着车,我在前面努力的控制着全身的肌肉,试图保持平衡,先开始手老是会动,还是会很紧张,但由于爸爸在后面扶着,我怎样尝试都不至于摔个狗吃屎,也就慢慢放松下来,一次两次过后开始能自主的控制车头了。然后等到时机成熟,爸爸把手放开,我就会了。而且随着骑得时间的加长,我也是越来越熟练,这个技能也就一直持续至今。
这样看似家常便饭的学习过程,却反映了我们一系列行为背后的秘密。
假如用电脑的行为来模拟人脑的话,那么可以简单的将信息划分为三个阶段:
输入(input)-处理(process)-输出(output)
现在我们来抽取其中一个场景,尝试用这三个阶段解构一下在这个场景,骑自行车的技能是怎么来到我的身上的:
老爸扶起车,然后先是做了个示范,告诉我车头要抓稳,两眼目视前方,双脚轻轻往前登,不要用力。接着就扶着我上车了,爸爸在后面扶着车,我在前面努力的控制着全身的肌肉,试图保持平衡,先开始手老是会动,还是会很紧张...
输入(input):感觉神经中的眼睛看到了老爸的示范;耳朵听到了:“车头要抓稳,两眼目视前方,双脚轻轻往前登,不要用力。”
处理(process):感觉信息传入大脑中的中枢神经系,统结合耳朵听到的信息,回忆老爸的动作,同伴的动作和过去的经验,尝试理解老爸的意思,将信息组合理解后传达给运动神经手、眼和脚。
输出(output):运动神经控制手、眼、脚分别按照指令做出反应,手握车头不动,眼睛看前面不看其他地方、双脚慢慢的踩,全身其他肌肉配合保持平衡。
而最后我们把这些记忆反复输入、处理、输出后将形成我们的无意识记忆,以后我也就可以不需要去回想这些过程就可以随心所欲的骑自行车了。
多说几句,为什么案例有这么多过度?试想假如若没有用感觉神经注意到邻家女孩和同伴一起玩耍的场景的信息输入到大脑,又怎么能够触发我能够和邻家女孩玩耍的联想,从而引发兴奋的情绪,最终过度到我想要去学习自行车这件事呢?因为由于神奇的大脑自动重组了信息变成了:
骑自行车=和邻家女孩玩耍
案例二中也水到渠成的因为这段记忆的推使,才使得自发学习的动力更加强劲。 我们对一个事物从感觉上的注意到形成长时记忆必然的会经历下面的这个阶段:
「关注-兴趣-参与-自发」
行为背后的秘密
我们已经知道了人的意识与行为的组成由** 输入-处理-输出 **三大阶段组成,人脑相比计算机却又复杂的许多,我围绕这三阶进行了扩展延伸,也就出现了上述的这张逻辑路径图,它反映了人在信息输入和行为输出的整个过程:
信息输入——记忆编码、储存、重塑——行为输出
我们通过我们的感觉神经(眼耳鼻舌身)去观察这个世界,然后这些信息会毫无保留的传入我们的中枢神经系统,虽然绝大部分都已经遗忘了,但留下的恰恰是那个我们所关注的,而这些我们所关注的点就成为了我们的短时记忆(short-term memory),当我们所关注的这个短时记忆重复出现在我们感觉神经的时候,慢慢的我们可以记的更加长久了,也因此潜移默化的成为了我们的长时记忆(long-term memory):
就比如说别人的手机号在刚开始的一两分钟的时候还记的很清楚,过了一段时间,就不太记得了,毕竟是伴侣么,一开始多多少少肯定会煲个粥什么的,在反复的拨打的情况下,也不知道什么时候起我们就在不知不知觉把对方的手机号倒背如流。
除此之外强烈的情绪可以加快我们的短时记忆到长时记忆演变的速度,试想一下你上一次大发雷霆是因为谁做的一件什么事?
长时记忆的组成
长时记忆就是我们常说意识、潜意识和无意识的总和。长时记忆影响着我们的一举一动,乃至我们的思维模式,不同背景的人因为长时间固着与他的行业,也会具备他们固定的思考、行为、语言模式,正如有时候我们和老爸老妈之间的沟通总是自说自话。
那么因为不同的人、不同的环境、不同的经历导致我们各自异同的思维模式也就是这里所说的长时记忆,那么长时记忆又分为哪些组块,它们位于我们中枢神经系统的哪个部位,又各自掌管了哪些功能呢?
组块 | 功能 | 反应位置 |
---|---|---|
外显记忆(意识) | 人/事/物(语义、图像、情节) | 前额叶、海马、大脑皮层 |
内隐记忆(潜意识) | 技巧、习惯、条件反射 | 小脑、纹状体、杏仁核 |
本能(非习得经验) | 生存知觉(食、性、睡) | 腹脑(肠神经系统)、DNA |
·外显记忆(explicit memory)
是长期记忆中可被提取的知识,是可用回忆法或再认法测出察觉的记忆。因此个体通常是有意识的、能知觉的状态,在回忆时需使用意识才能提取记忆。例如当被问到过去的经验,像是「中学念的是哪所学校?」或「王姐是不是大学时的同学?」时,个体必须藉由回忆或再认以找到答案。(从事意识上的努力以提取该讯息)。
·内隐记忆(implicit memory)
是一种不能察觉也不需要回想就可以自主转化为行动的记忆,是会影响个体想法与行为,但却是个体不需意识或加以知觉的一种记忆。
正如我们骑自行车时,并不会刻意的去关注骑行时的动作;钢琴家弹奏乐曲时,并不特别记得是在何时或何地学会这首曲子的。同理,篮球选手也不认得是在何时何地精练过这些球技。
·本能(Instinct)
或称先天行为,就是一种先天的建立在神经系统反色中的非习得经验,而上述的两种记忆形式都是基于此进行的后天衍生,时间长度由很短到中等。比如婴儿的吮吸、呵欠、抓握、抖腿、排尿排便和基本情绪(哭泣、大笑、愤怒)等。
构成内隐记忆的关键元素
除此之外,构成我们长时记忆还有一个关键的元素——突触和髓鞘质;假如你读过《一万小时理论》或是《刻意练习》,相信这个对你来时并不陌生。
前面提到我们骑自行车时,并不会刻意的去关注骑行时的动作;钢琴家弹奏乐曲时,并不特别记得是在何时或何地学会这首曲子;突触和髓鞘质恰恰就是构成显性记忆的关键元素,当我们反复对一个技能进行训练后,感觉神经会通过突触与运动神经相连,随着时间的延长突触会再生长,髓鞘质也会随之增厚。如果从生物学的角度去看构成突触再生长的是5-ht,也就是情绪释放的关键物质,这里就不多谈了。
此文着重描述行为背后记忆产生的全过程,那么在每个阶段人又是如何开始进行的呢?在对应的阶段又有什么方法可以保证我们可以高效的将长时记忆输入到我们大脑里呢。下面的文章将会围绕:
信息输入——记忆编码、储存、重塑——行为输出
的三个阶段的学习认知的策略展开研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