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一段看上野千鹤子的书颇费心神,所以在读完《始于极限》后我选了一本比较轻松的书——唐史学家赖瑞和的《杜甫的五城:一位唐史学家的寻踪壮游》。
这本书读起来确实比较轻松,作者行文非常朴实,刻意的没有使用“好词好句”,按作者自己的说法,这是一本“旅行书”:特定的框架下的旅行者的个人经历记述。
书中记述的是作者从1989年到1993年利用学校寒暑假在中国内地的九次旅程。文中涉及“杜甫五城”的内容其实并不多,更多的是作者这九次出行的路途所见所闻。因为他本人是唐史学家,所以基本是巡着唐的史迹在走,也算是一声文化之旅吧。
读完这本旅行书,我又选了上野千鹤子的《女性主义四十年》,想更多的了解一下女性主义的发展,也希望能多打破一些之前的固有思维,在这方面能有更多的收获。
《女性主义四十年》是上野千鹤子对自身四十年的女性主义生涯的一个回顾。涉及职场歧视、家庭分工、女性独立、校园骚扰……等,都是日常生活中可能或者说已经遇到过的问题。
现在看了不到20%,书中讲到关于女性“自立”的部分于我印象很深。
以往于我(应该不止我,大概是现今很多女性的认知)的想法,女性的“自立”,取决于经济的独立。觉得不论如何,只有经济独立了,腰板才硬,才能大声说话。
一说到自立的女性,“脑海中就立刻出现单身职业女强人的形象”。简单粗暴地把“自立”等同于“经济独立”。再展开一些想象,便是在职场大放异彩,举手投足自信刚毅、说话铿锵有力、决定不容旁人辩驳……然而下班回家却是孤单一人,没有温暖的灯在等候,也没有家人的笑脸相迎……
这应该就是一种认知的“陷阱”吧。
“自立”是否就代表了孤立,代表了放弃亲情、抛弃家人呢?如果“自立”是这样一种贫瘠的形象,相信很多女性会感到恐惧吧。
“确实也有很多女性主义者一直信奉这种咬紧牙关、忍耐坚持的'独立女性'形象,也就是所谓的'阿信'形象。这也难怪女性会觉得'这样的自立敬谢不敏'。
那么到目前来说,真正的女性自立应该是什么样子的呢?
女性主义者在**中发现的“自立”应该是“共立”。人的自立能力只有在集体的支撑下才能被培养起来。身边有伙伴,才能安心自立。自立绝不是孤立。女性运动铸就的其实不是“自立”,而是“相互支撑”。只有存在一个个自立的个体,才能彼此依靠;只有知道可以相互支撑,才能安心自立。自立的女性逐渐明白了彼此之间是可以撒撒娇、可以依靠的。这不同于以往单方面对男性的依赖,也不同于男性之间不甘示弱的关系。女性主义已经跨越了“个人”概念,继续向前迈进了。
******将这个过程用了3个非常巧妙的单词来诠释。从“依存”(dependence)到“独立”(independence),进而发展为“互相依靠”(interdependence)。
“依存”——“独立”——“互相依靠”。在有伙伴、有支撑、有依靠的共立群体中,才能产生真正的女性“自立”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