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子路第十三》22章
子曰:“南人有言曰:‘人而无恒,不可以作巫医。’善夫!‘不恒其德,或承之羞。’”子曰:“不占而已矣。”
这段话的意思是:孔子说:“南方人有句话说:‘人如果做事没有恒心,就不能当巫医。’这句话说得真好啊!‘人不能长久地保存自己的德行,免不了要遭受耻辱。’”孔子说:“(没有恒心的人)用不着去占卦了。”
想必中国古代“巫医”有上通天庭、下达地府的本领,既能治病体,又能疗心病。故而,受人尊敬。
为了更好地理解“医”,又查阅到,吴国的道家学者杨泉,写了一本《物理论》,其中专门写到医:
“夫医者,非仁爱之士不可托也,非聪明理达不可任也,非廉洁淳良不可信也,古今用医,必选名姓之后。”
“其德能仁恕博爱,其智能宣畅曲解,能知天地神祗之次,能明性命吉凶之数,处虚实之分,定顺逆之节。”
可见,医者并非常人所为。
《当呼吸化为空气》这是本记录文章书籍,作者保罗.卡拉尼什是美国著名神经外科医生。他,1977年生于亚利桑那州,获得斯坦福大学英语文学及人体生物学双料学位,后于剑桥大学获得科学史与哲学研究硕士学位,并以优异成绩从耶鲁大学医学院毕业,即将获得斯坦福医学院外科教授职位并主持自己的研究室。就任医生期间,保罗曾因其出色的研究成果,获得美国神经外科医生协会最高奖。2013年,即将抵达人生巅峰的保罗,忽然被诊断出患有第四期肺癌。自此,他开始记录余生,反思医疗与人性。
《当呼吸化为空气》是女儿买回来的,说是因为《星期日泰晤士报》的评论“这本书震撼且凄美,立志成为医生者必读,书里有关于生命意义的深沉思索。”
在女儿的强烈推荐下,我很认真地读了《当呼吸化为空气》。真的如卡拉尼什医生所言——谁也战胜不了死神,死神战无不胜,是最后的胜利者;即便如此,我们还是努力着——我将死去,但仍将前行。
古今中外的医生,都是了不起的杰出人才。不但精通医术,还必须善于沟通。只有让病人信服,才能让药起疗效,达到妙手回春的功效。
我也是位病人。 寻求的,不是医生没说出口的科学知识,而是那种必须靠自己才能获得的稳妥的真切感。
我遇到的都是好医生。
其中也不泛“奇葩”。
小时候,因为妈妈是赤脚医生,有个流涕咳嗽啊、头疼脑热的都是自家解决。只有持续咳嗽,热度反复,妈妈才会带着我去找陆大大。中医世家的陆大大在当地犹如华佗再世,他的儒雅让我一直以为,镇上学识第一人。
那年,我患了甲肝。症状严重,高烧不退、呕吐不止。爸爸和陆大大商量决定,中西结合,双管齐下。经过两周的治疗,我能喝粥了,但是中药喝下去马上作泛干呕,甚至有时还会“清胃”。爸爸再次领着我找陆大大的那天,陆大大“门庭若市”,眼看着我连坐都成问题的残酷相。爸爸和陆大大耳语后,让我坐在了对着门口的陆五叔诊桌前。
陆五叔是陆大大最小的弟弟,很年轻,比我长不了十岁。陆五叔把脉后,又托起我的下巴仔细瞅了瞅,爸爸详细介绍了我的情况。等陆五叔开好药方,爸爸扫了一眼、没接,而是低沉地说:“老五,她还是个孩子,方儿大了啊?”陆五叔没有生气,没有辩解,慢条斯理地说:“虽然前面是找的大哥,我这里病人少,我还是注意看姑娘脸色的。你看,眼睛明显去黄了。既然一喝药就吐,可能是肠胃被刺激到了。我方儿开得大,是想煎药时,让姑娘坐在旁边闻,药汤就不喝了。”尽管爸爸将信将疑,还是决定先试七期。并和陆五叔约定,七天后查肝功能。
七天当中,我闻药香、喝薄粥,精神状态明显好转。当然,肝功能三项也逐渐趋于正常。
陆五叔早已是享誉一方的名医。
另一位,更奇葩。
生孩子时,因为我是高龄产妇,夫特别不淡定。找朋友、托关系,直到推进手术室前,他成功塞给剖腹产的执刀医生“一封信”,才算消停。隔天,医生下班盛装出现在我的病房,询问了我的伤口和胀乳(Iga,不能母乳喂养)情况,还抱了抱宝宝。临走,从包里取出一个祝宝宝活泼可爱的红包。夫尴尬着,真是“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
在医患关系极度紧张,医患矛盾不断上升的今天。真的是医殇?医德缺失的,一定是极少数。数据信息时代传播速度之快、范围之广,更需要我们用心看问题。
我坚信——医者仁心。愿我们,每个人都能拥有健康,感受温暖,享受阳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