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作用于眼睛,使其感受细胞兴奋,其信息经视觉神经系统加工后便产生视觉。通过视觉,感知外界物体的大小、明暗、颜色、动静,获得对机体生存具有重要意义的各种信息,至少有80%以上的外界信息经视觉获得,视觉是人和动物最重要的感觉。耳朵在声波的作用下产生的对声音特性的感觉。声波是由物体的振动所激起的空气的周期性压缩和稀疏。
视听结合,是从视觉和听觉两个角度,相辅相成,相互衬托,使其所描写的景物更具立体感,使读者身临其境。视听结合强调的是感官上要用到眼睛和耳朵互相感受,从视觉听觉等不同角度去描写,使读者用眼睛看到的事物的状态和耳朵听到的声音相结合,通过听能感觉到画面,通过看能感觉到声音,达到视觉和听觉相通,感官同步。
(13)我怀想着故乡的雷声和雨声。那隆隆的有力的搏击从山谷返响到山谷,仿佛春之芽就从冻土里震动,警醒,而怒茁出来。细草样柔的雨声又以膏脂和温存之手抚摩它,使它簇生油绿的枝叶而开出红色的花。(何其芳《雨前》)【这是借助视觉、触觉形象地从侧面写雨声,不禁使人想起杜甫《春夜喜雨》中“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名句,那种优美的意境需要仔细玩味。】
(14)寂静,继而是气流的震颤,清宛的乐声,虚幻,似可触摸,充实,却如空濛的雾气,声音,是有颜色的么?谱架上,音符该爆出绿芽,或许是一群鸥鸟,沿着圆孔、丝弦、键盘和手指,跌入空中翩飞。(韩作荣《听音乐演奏会》)【音乐是靠形象动人的,形象是可以用各种感官感知的。作用于听觉的旋律,可触、可视;有形有色;如绿芽,似鸥鸟,组成了一幅幅生动活泼的画面,这正是通感在艺术创作和鉴赏中发挥了重大的作用。】
(15)进城已十载,我的鄂南乡音仍未改,朋友揶揄道:我的乡音土得掉渣,浓得冒烟。(无名《乡音吟》)【用两个鲜明生动的视觉形象,将乡音的浓重土味传达得淋漓尽致。这是比喻式通感的特殊表达功能。】
(15)一早起,李先生在帐房的柜台上看见昨天的报,第一道消息就是长沙烧成白地,吓得声音都遗失了,一分钟后才找回来,说不出话。(钱钟书《围城》)【不说吓得说不出话来,而说成“声音都遗失了”,甚至还有“一分钟后才找回来”的具体时间,这是融拟物、夸张、移觉为一炉,形成了语言形象、生动、含蓄、幽默的情味。】
(16)她开了口,说到话,这一条嗓子,才爱煞人呀!有四个字可当。四个什么字?尖、甜、媚、脆。她一声喊呀,你就要接住,接不住,噼��,掉在石头地上,能跌四段,你看脆不脆?(评书《武松》)【这是著名的评书艺人描述被蒋门神买去做妾的谢三姐的美妙说话的。声音是靠听觉来感知的,但是,此处却巧妙地将听觉感受转移到味觉“甜”,视觉“媚”和“脆”,触觉“尖”等感觉来描绘,这样使得读者对谢三姐悦耳的声音有了直觉感和立体感,激发人的联想,余味无穷。】
(17)凤吹声如隔彩霞,不知墙外是谁家。重门深锁无寻处,疑有碧桃千树花。(郎士元·唐《听邻家吹笙》〕【将听觉感受转化为视觉印象,给读者的感觉更生动具体。这里的“彩霞”,不是说声如彩霞,而是说声自彩霞之上来;不是摹状乐声,而是设想奏乐的环境,间接烘托出笙乐的明丽新鲜。末句以花为意象描写音乐,是从奏乐的环境着想。与前“隔彩霞”呼应,这里的“碧桃”是天上碧桃,是王母桃花。灼灼其华,竟至千树之多,是十分繁缛绚丽的景象。它意味着那奇妙的、非人世间的音乐,宜乎如此奇妙的、非人世间的灵境。它同时又象征着那笙声的明媚、热烈、欢快。而一个“疑”字,写出如幻如真的感觉,使意象给人以飘渺的感受而不过于质实。】
(18)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李贺《李凭箜篌引》》【乐声清脆动听得就像昆仑山美玉击碎,凤凰鸣叫;忽然,变得惨淡而凄凉,如一朵残败的芙蓉在幽咽哭泣,继而乐音又明快欢畅了,又若一株芳香的春兰正吐蕊含笑。昆山玉碎凤凰叫:昆仑玉碎,形容乐音清脆铿锵。凤凰叫:状其声之悠扬和缓。芙蓉泣露、香兰笑:形容乐声时而低回,时而轻快。“昆山”句是以声写声,着重表现乐声的起伏多变;“芙蓉”句则是以形写声,刻意渲染乐声的优美动听,用比喻的手法描绘了李凭弹奏箜篌的音乐特色。是听觉形象变化为视觉形象,给人以”此时无声胜有声”之感。】
(19)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李白《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黄鹤楼中传来阵阵《梅花落》笛声,如怨如诉,仿佛五月江城落满梅花,令人倍感凄凉。诗人巧借笛声来渲染愁情。“《梅花落》本笛中曲也。”江城五月,正当初夏,当然是没有梅花的,但由于《梅花落》笛曲吹得非常动听,使诗人仿佛看到了梅花满天飘落的景象。梅花是寒冬开放的,景象虽美,却不免给人以凛然生寒的感觉,这正是诗人冷落心情的写照。同时使诗人联想到邹衍下狱、六月飞霜的历史传说。由乐声联想到音乐形象的表现手法,就是诗论家所说的“通感”。诗人由笛声想到梅花,由听觉诉诸视觉,通感交织,描绘出与冷落的心境相吻合的苍凉景色,从而有力地烘托了去国怀乡的悲愁情绪。】
(20)风随柳转声皆绿,麦受尘欺色易黄。(严遂成《满城道中》)【”声”明明是听觉,“绿”属视觉,怎么“声”会变绿呢?因为风拂柳絮,婆娑有声,柳丝飘动,宛如一道绿帘散开,从这柳丝里发出的声音也似乎染了绿色。“绿”在这里,既点染了渼,同时又作了轻巧宜人的声美的同义词。】
(21)在雨的哀曲里,消了她的颜色,散了她的芬芳,消散了,甚至她的/太息般的眼光,丁香般的惆怅。(戴望舒《雨巷》)【“眼光”有了声音就会说话;“惆怅”具有气味,就更能体现女性的特点和形象。两个通感式的比喻中,寓含不尽的言语,不尽的情意。】
(22)卧石听涛满衫松色,开门看雨一片蕉声。(苏州耦园的城曲草堂诗联)【躺在石上,倾听泉水清响,不觉全身都染上苍翠之色;打开门来欣赏雨景,只听见一片滴滴嗒嗒雨打芭蕉荷叶之声。联语由听觉转到视觉,又由视觉转到听觉,在感觉的转换中,形象、色彩、音响协调一致,给人以丰富的美感享受。作为听觉的"听涛”偏与"松色”相连,作为视觉的"看雨”却同“蕉声”相接。听配之以”色”,看联之以“声”,细细品来,便会感到此情此境委实妙不可言:睡于石上,听那松涛声,仿佛看到郁郁苍苍的”满衫松色”,听觉沟通了视觉;打开堂门,看那雨水阵阵,若听到清清楚楚的”一片声”,视觉沟通过渡到了听觉。】
(23)我的歌呵,如果你的沉默,不过是炸药的黑色的冷漠,什么时候一声巨响,迸射出腾空而起的烈火,如果你埋藏在我心里太久,像密封在地下的陈年的酒,什么时候你强烈的香气,像冲向决口的水一样奔流。(何其芳《我们的革命用什么来歌颂》)【歌声似“酒”,有了“香气”,这是以味觉和嗅觉来描写听觉。而像决口的“水”又是视觉感知。使四种感觉互通,使得描写立体化,大大增强了语言的表达效果。】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