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知识最有价值?这个教育学史上的“斯宾塞问题”,开启了人们对课程价值的思考。以核心素养为纲建构课程,正是当下从人和社会的角度,对知识价值问题的回答。
我们的教育,不是没有培养素养,而是缺乏有意识的培养,我们更关注学生获得了哪些知识、知识掌握到什么程度。
美国当代教育学家古德莱德提出课程的五层次理论。他将课程分为五个层次:第一层次为专家、政府和学术团队提出的“理想的课程”,最后一个层次为学生实实在在体验到的“经验的课程”,这其中还需要经历“正式的课程”“领悟的课程”与“运作的课程”等,分别对应国家(地方)课程规划、教师对课程标准和教材的理解以及教师在日常教学中真正实施的课程。他指出,每一层次课程的转化有可能存在信息的缺失,从而造成理念设计与学生实践经验之间的“两张皮”现象,导致所教所学非所想的情况。
我们希望学生能真正形成和具备的正确的价值观、科学的思维方式和优良的品性,这就是“经验的素养”,这其中核心素养还需要经历国家和地方的改编与实践、教师对核心素养的领悟以及教师的课堂教学实施等。
从学生的核心素养到学生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必须借助学科教学这一媒介。完整的学科教学不仅仅是知识点的集合,也不仅仅是一种方法或能力,学科教学具有系统性。一门学科的教学应涉及四个层面:知识层面教学、方法层面教学、思维层面教学以及文化/价值层面教学。四个层面由表及里,层层递进,代表了学科教学的不同层次,形成了学科教学的四个维度。
余文森教授说:“任何学科的教学都不是仅仅为了获得学科的若干知识、技能和能力,而是要同时指向人的精神、思想情感、思维方式、生活方式和价值观的生成与提升。学科教学要有文化意义、思维意义、价值意义,即人的意义。”
从知识到方法、到思维,再到价值观的形成,学科教学的深入其实就是学科不断走向核心素养的过程。
核心素养需要通过学科得以落实,但学科只是学生发展的载体、手段或方式,学科服务于人,而不是人服从于学科的要求。
以学科知识体系为基础,超出学科和知识的框架来看待学科教学活动,必须要重视学生经验的基础和扩充,基于学生经验、通过学生经验、为了学生经验是学科教学活动安排的整体思路。学科教学活动必须以为学生提供相应的知识、方法和规则为前提,引导学生在活动中运用知识、方法和规则从而学会学习、学会思考与批判。
学科教学指示的意义与方法体系,应当是指向于学生整体发展的需要,只有在生活实践中历练才能内化为品格与能力。社会生活日新月异与学科课程内容相对保守历来是课程发展所面临的巨大张力。信息爆炸和传播途径多样化,才会有搜集和处理信息能力的需要;阅读碎片化、快餐化、娱乐化,才会有强烈的经典缺失和文化危机感。所以,要在学科和生活之间建构互通的桥梁。(18.10.22《教育》)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