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前,有这样一个小女孩,同学们的毕业留言册上是这样描述的:下课铃声一响,仿佛就是运动口哨,所有的同学们蜂拥冲出教室,唯独只有她依然安静地坐着,要么看书,要么写写画画,或者是整理课堂笔记。她很少说话,和男孩说句话,脸都变得绯红。由于坚持写日记,她的作文分数高。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同学们偷看了她的日记,送她一美名“林黛玉”……
“林黛玉”的父母是姑表亲,娃娃亲,其实她的母亲当年是极力抗婚的,但其外婆(姑奶奶)以死相逼。婚后父母性格不合,吵架成了家常便饭,加之母亲体弱多病,胃痛,妇科病,冠心病集一身,当年的医生查不出所以然,按现代医学讲,其实就是颈椎病引起的各种不适。家里不是弥漫的火药味,就是母亲的呻吟无助声,所以小小的她,懂事早,但也多了些忧郁。
幸运的是,她有一个很疼爱她的奶奶。奶奶心灵手巧,做的饭菜美味可口;用染料自制时尚精美的扎头绳;讲很多美妙感人肺腑的故事;唱很多很多优美动听朗朗朗上口的儿歌……
夏夜里繁星点点,她依偎在奶奶怀里,听那悠远古老的故事,认识北斗七星,北极星,还有那故事里的“牛郎星和织女星”。蛐蛐儿弹奏着催眠曲,奶奶的蒲扇轻轻地摇啊摇,不知不觉进入了梦乡……
应该说,奶奶是她的启蒙老师。
初中一年级那年夏天,奶奶生病去世,加之与父母间的无法沟通,从此她便与日记为伴,开心的,不开心的,所想,所看的,写写心里舒服了,释然了。
……
男大当婚女大当嫁,“林黛玉”挑了一憨厚的北方男子远嫁了。远嫁,意味着与故乡绝别,亲戚朋友也只能是电话里的问候,而她不怕,因为有日记相伴。
谁知,孩子出生患先天免疫缺陷,与此同时父亲重症晚期,南下北上,孩子的病情反复无常,而父亲的身体如秋风中的树叶,摇摇欲坠。在次年的三月,春暖花开的一天,死神悄无声息地带走了她的父亲。她感觉天快塌了,胸口压着一块巨石,欲哭无泪……
从此,她不再写日记了,因为写出的字是潦草的,看了让人心烦。
每天忙于工作与照看孩子之间,身心疲惫,从小不与母亲顶嘴的她,竟然经常和母亲闹得不欢而散。她明白,父亲离开了,理应照顾安顿好母亲,母亲千里迢迢来帮她打理家务,应心存感激,只是坏脾气就像脱缰绳的野马……
一天,带孩子逛书店,孩子立马找到了自己喜欢的书,津津有味的阅览。而她呢,却有一种头晕眼胀,心烦意乱的感觉。怎么了?自己以前不是最喜欢看书吗?她坐在书店的台阶上,努力让自己恢复平静。
“妈妈,这句话怎么理解?”孩子指着书中的一段话,只见“学,不见其增,日有所长;辍,不见其退,日有所亏”。读着读着,她似乎有所悟。
坚持写日记,或是一些随笔,其实是一自我反省修复的过程。父母不能陪你一辈子,朋友也不可能随叫随到,人到中年,上有老,下有小,生活的压力,只能靠自己排解。写写,画画,无疑是最好的解压方式。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