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是一种工作。因此管理有其技能、有其工具,也有其技术。二、定义
——彼得·德鲁克
在思维方式和工作方式上还应该掌握一定的整理归纳工作思路的方式方法——管理工具。
PDCA循环、5W2H法、SWOT分析、SMART原则、二八原则、5S管理等等这些都是能帮助管理者有效提升效率的管理工具。
这些管理工具还不够基础,不够根本,不够简单。
最基本的管理工具是什么?
三个最基本的管理工具:白板、定义、清单。
这应该是个人十多年咨询生涯最有价值的分享了。
定义
如果不能就基本的概念达成一致,任何沟通都是无效的。
谷歌、百度给大家提供了带来了无穷的便利,我们减少了为某一个概念的解释翻书堆的困境。
新的问题来了,不是没有,而是太多。
百花齐放、百鸟争鸣。非常好。
但作为一个企业、一个组织、一个部门、一个业务单元,一定是需要统一的,对一个概念一定需要一个统一的理解。
如何统一,就需要定义
定义,对于一个事物的本质特征或一个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所作的简要说明。
一件旧案:一句广告词引发的在线旅游海报大战。
去哪里不重要,重要的是“去啊”!
人生的行动不只是鲁莽地“去啊”,沉着冷静的选择“去哪儿”才是一种成熟态度!
旅行的意义不在于“去哪儿”,也不应该只是一句敷衍的“去啊”,旅行就是要与对的人携手通行,共享一段精彩旅程。
冬天太冷不知道去哪儿,夏天太热不想去啊,携谁之手同谁之程,品质游你TM还得找春秋!
人生旅途,“去啊”和“去哪儿”都不重要,重要的是想走就走的态度以及不一样的住宿体验。
也不单纯只是为了“去啊”,更无谓“携”手同行的旅“程”,最重要的是和对的人开开“欣欣旅游”。
不管你是随性的“去啊”,还是冷静地选择“去哪儿”,旅行终究是要“在路上”。
去啊!去哪儿?这很重要吗?正好遇见的,正巧抵达的,就是你心里最美的风景。
旅行不只是鲁莽的“去啊”,也不是沉默的选择“去哪儿”,“爱旅行”才是一种生活态度!
无论是随性的“去啊”,还是纠结的“去哪儿”,我们始终与你同程。
旅行的态度不是“去啊”,旅行的意义不在乎“去哪儿”,让爷玩HIGH了,才叫“我趣旅行”。
这些针锋相对、千姿百态、打动人心的观点都是什么?
对“旅行”不同的定义。
每一家公司对“旅行”的定义都是不同的,由于每一家公司对“旅行”的定义不同,看到的、理解的、期望解决的客户的问题都是不同的,每一家公司提供的产品和服务自然也是不同的。
在一个企业中,需要定义的内容是非常多的。
战略层面:需要界定我们是谁?我们在哪?我们的客户是谁?客户的问题是什么?我们的产品、服务、解决方案是什么?我们的商业模式是什么?
业务层面:需要界定企业的价值链、业务活动、业务行为、每一个业务活动生成的成果、关键业务行为的标准……
管理层面:目标的设计、计划的周期、考核指标的界定、工作的职责、管理的范围……
定义总是需要的,最差的定义也比没有定义强。
没有定义的情况会怎样?大家的理解各不相同,能保证一致地执行吗?能得到期望的结果吗?
有些领导说话希望让下属去猜,这是非常有害的管理方式,天天讲都唯恐讲不清楚,还怎么能让下属去猜呢?
我们目前对这个概念都不太了解,理解都不深刻,还是过一段时间、等专家来给我们下一个定义吧。
不可以。既然我们今天在做这个工作,今天就给这个概念下个定义,那怕是最差的定义也比没有定义强。
那怎么定义呢?
定义需要一个团队思维的过程。这个过程很简单,但行之有效。
第一步,头脑风暴,团队每个人轮流谈谈对这个概念的理解、认识,不太专业没关系,总是有自己的看法的,大家讲出去,相互启发;
第二步,每个人把自己对这个概念的理解写出来,每个人写一句话;
第三步,把每个人写的定义写在白板上,每个人选择自己定义中最能代表你想法的三个关键词;
第四步,统计所有的关键词,相同、相近的合并、相互包含的归并,形成了《关键词完整清单》;
第五步,团队共同应用决策方法决策选择3-5个关键词,用这几个关键字连句,这几个关键词连成的句子就是目前团队对这个概念的定义。
这个定义和百度的定义不一样怎么说?
就应该不一样啊,百度是百度的定义,这是我们团队我们公司对这个概念的定义。
这个定义不专业怎么办?
没有关系啊,有一个定义总比没有强,随时可以召集团队再修改啊。
企业其他人不认可怎么办?
我们有依据啊,我们的依据就是我们团队共同形成的。过去企业有没有统一的说法?没有。但今天有啦,这是我们统一的说法啊。
管理的三大工具:
管理者要掌握的两种能力:
用事实说话: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