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离焦虑是指婴幼儿因与亲人分离而引起的焦虑、不安、或不愉快的情绪反应,又称离别焦虑。
即婴幼儿于与某个人产生亲密的情感以后,又要与之分离时,产生的伤心、痛苦,以表示拒绝分离。是婴幼儿焦虑症的一种类型,多发病于学龄前期。
生活中,有许多宝宝很黏妈妈。有的是必须要妈妈抱在怀里,有的是必须要抓着妈妈的手,有的是妈妈必须在视线范围内等。
宝宝黏妈妈,让许多妈妈很有幸福感,因为体会到了一种强烈的被需要感,可能是在其他任何一种关系中都无法体会到的存在感。这个时候,妈妈会觉得自己就是孩子的全世界。
5~6个月大的宝宝有时会因为妈妈的离开或突然遇到陌生人而大哭,这是因为他对妈妈产生非常亲密的依恋感。
7~8个月,由于分离焦虑症,宝宝可能会变得非常的黏妈妈,这种状况通常在10~18个月达到顶峰,从认知的角度来看,宝宝开始认识到物体是独一无二的,世界上只有一个妈妈无可替代。加上宝宝此时对时间没有太多的概念,他无法预知你是否会回来。什么时候回来?一旦妈妈离开宝宝的视线他就会非常不安,惊慌失措,哭闹不已。
许多职场妈妈在休完产假以后刚去上班的那段时间,对妈妈和宝宝都是一个不小的考验。刚离开妈妈的宝宝,分离焦虑很明显,通常会哭闹好多天。妈妈们也因为舍不得宝宝,担心宝宝在家不适应,往往偷偷抹泪。宝宝在家哭,妈妈在公司哭。
分离一定要处理好,处理不好,会影响孩子的一生。
英国精神病学家、心理学家、母爱剥夺实验室和依恋理论创始人约翰·鲍尔比在他的研究的依恋理论的领域里,公开过四个母婴分离的影像,每一段录像都很有震撼性及深远的影响,其中两段的录像内容如下:
第一个录像看到的是一个三四岁的小女孩和她妈妈的分离。在二十世纪四五十年代的英国,小朋友住院的时候不准妈妈陪床。那个录像里小女孩住院大概七天,每天妈妈会有短暂的时间来探视小女孩。随着时间的推移,小女孩和妈妈见面后需要越来越多的时间才能和妈妈进入一种比较好的互动状态。等到小女孩出院的时候,我们看到的是两个一大一小的背影孤独地走出医院,没有任何母女之间的亲昵互动。据说这个录像被拿到国会山给议员看过之后,改变了英国不准父母在医院陪床的规定。
第二个录像也是关于分离的,时间是九天。这个录像中的小男孩两三岁,他的妈妈要生小宝宝了。在那个年代,英国和中国不同的地方是,他们没有亲戚帮忙也没有邻居帮忙,爸爸没有假期还要上班。妈妈要生的时候正好是晚上,小男孩在睡梦中就被临时送到了一个养育院,早上一睁眼就在养育院里了,谁也不认识。他试图去获得保育员的注意,但是因为保育员有很多工作要做,对小男孩的情感需求缺乏足够的关注。刚开始小孩子还试图和成年人接触,后来就绝望了,他没有办法获得保育员如父母般的照顾,等到他妈妈生完孩子几天后来接他的时候,妈妈抱起他,而小男孩在妈妈的怀里扭动着、挣扎着,就如同他妈妈是个魔鬼一般,他妈妈看起来很伤心。这对母子在精神分析师的指导下关系慢慢修复,但是即使这样,妈妈报告小男孩在随后的岁月里还是偶尔会莫名的情绪不稳定。
第二个录像比第一个录像还震撼,它改变了英国的这种生育模式。英国此后开始推行新的模式来帮助孩子应对母亲去生育这几天的分离。
分离是妈妈和宝宝必须面对的,这个问题,无可避免。那如何正确的处理分离,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妈妈不能突然的离开。例如孩子突然被送到姥姥或奶奶家,那样孩子会觉得爸妈不见了,形成一种被抛弃感。这对孩子来说是生与死的恐惧,非常可怕!在孩子小的时候最好不要送去他处,如果不得不这样做的话,要尽量给孩子稳定的感觉。等孩子与姥姥或者奶奶熟悉后父母再离开,让孩子觉得“妈妈还在,只是暂时的离开”。定期去看孩子,每天或每个星期,最好在同一时间出现,走的时候跟孩子说好下次来的时间,这样对孩子就会好很多,分离焦虑会有所减少。
二、进行短暂的分离练习。当宝宝自己爬或走到另一个房间(要确保这个地方在没人看护的情况下是安全的),等几分钟再去找他,让宝宝明白分开一会还能再见到你。或者让其他照顾者陪伴宝宝,和他们短时间的分离。
三、当妈妈离开的时候,宝宝可能会叫或者哭,要对照顾者有信心相信她可以做好。可以过一会打个电话给宝宝,大约15-20分钟后,一般到那时宝宝就平静下来了,但不要离开太短的时间就打回去。
四、遵守承诺。在你承诺的时间内回到宝宝身边,可以建立宝宝的信任感。小宝宝还不能理解3点还是5点,你可以说下午睡醒后,或者晚餐之前。
分离本身就是一件很痛苦的事情,成年人在面对分离的时候,都会伤心难过。更别说小宝宝了,宝宝虽小,可是他们的感情很敏感,更需要妈妈的温暖呵护。希望妈妈们都能用正确温和的方法来处理和宝宝分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