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地名改革得失谈

作者: 秦巴汉275e5477c13f | 来源:发表于2021-01-06 09:20 被阅读0次

原创:秦巴汉

最近在头条看了一篇文章,盘点了河南的地名,把平顶山,驻马店等地名称为笑话。由此,也把湖北地名说一说。

我国历史悠久、幅员辽阔,地名浩如烟海。资料显示,甲骨文中记载的地名有500余个,《山海经》记载的地名有1100多个,全文只有1000多字的《禹贡》就记载了130多个地名。宋元以来,仅地方志涉及的地名就有500多万个。

然而,近年来当城市建设的推土机轰鸣驶过,大量古建筑遭到毁坏,很多地名也随之被遗弃或更改。

地名记录了时代变迁,见证了沧海桑田,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活化石”,却为何屡遭遗弃?

其原因,一是由于对地名文化缺乏认知,地名随意更改和废止现象屡禁不止,致使很多意蕴丰富的地名不断消失。

二是很多地方改名都热衷于以景点作为城市名,大打旅游牌,如湖南大庸更名为张家界市,云南中甸县改名香格里拉县等。这些地方改名后,旅游收入的确是大幅增加,但应该是独特的自然风光及旅游行业发展带来的,并无证据证明是因改名而成功的。
湖北也有很多地方改了名,可效果并不好,荆州和襄阳,更是花费了很长时间,花费了大量人力财力,才又恢复了原名的。我记得襄阳一位学者,翻阅了海量古籍,查“襄阳地名”,有几十万条之多,而襄樊,仅叫了几十年而已。

就湖北省看,很多地方改名后,湖北人都是一头雾水,家乡观念不断弱化。最不靠谱的是仙桃市,而原来的沔阳消失了。

具体来看:

1、武汉市。武汉是武昌、汉阳、汉口三镇的合称,这个“合”历史漫长。 三国吴黄武元年(221年)孙权把都城从建业(今南京)迁至鄂县(今鄂州市),并更名“武昌”(取“以武治国而昌”之意)。次年,孙权在武昌蛇山筑夏口城(今武汉市武昌区)。南朝时,夏口扩建为郢州,成为郢州的治所。隋开皇九年(589年)废江夏郡,置鄂州,治夏口。改汝南县为江夏县,治凃口(今江夏金口街道),后迁夏口。大业二年(606年)改汉津县为汉阳县。元改鄂州为武昌路,元世祖至元十八年(1281年),武昌成为湖广行省的省治。显然武汉实际上乃是武昌、汉阳的合称,应读作“武、汉”。明宪宗成化二年间(1466年),汉水改道龟山北麓入长江,汉口始形成市集,万历年间已形成商埠。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时任湖广总督张之洞奏请阳、夏分治,汉口从汉阳县划出置夏口厅。1912年改江夏县为武昌县;废汉阳府留汉阳县,改夏口厅为夏口县。至此,三镇鼎立,以武昌为湖北省省会。1926年改武昌城区为武昌市;改夏口县为汉口市,并辖汉阳县城。1927年1月1日,国民政府自广州迁武汉,划为京兆区。4月将汉口市(含汉阳县城)与武昌市合并为武汉特别市,直属国民政府。此时,武汉才取得了作为政区、市区的称谓。

2、荆州市。荆州上古时期为九州之一,因当时境内的荆山(今南漳、保康一带)而得名,故《书·禹贡》说:“荆及衡阳惟荆州。”春秋战国时楚文王元年(前689年)楚迁都于郢(今荆州城北纪南城),建都长达411年。秦灭楚后在楚官船码头称为“渚宫”之地设为江陵县治,始有城池,因“此地临江”、“近州无高山、所有皆陵埠”而得名。西汉武帝置荆州刺史部,三国初,江陵既是蜀国荆州治所,又是南郡治所,一域二称始此。明、清设荆州府,治江陵。1949年析江陵县之沙市建沙市市(地级)。1994年荆州地区、沙市市合并,称荆沙市。1996年11月更名为荆州市。
目前的荆州市,又似乎帽子戴得大了点(古九州都没有一个城市能担当的)。

3、襄阳市。西汉置襄阳县,据《汉书·地理志》应劭注:“因位襄水之阳,故名”。刘表任荆州刺史,迁荆州治所于襄阳,由县变为州治(辖八郡)。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析南郡北部置襄阳郡。1951年析襄阳县城区与樊城合并,设置省辖襄樊市。2010年11月26日襄樊市复称襄阳市,恢复了至古以来的称谓。但襄阳城叫襄城区,似不妥。

4、宜昌市。前身系秦置夷陵县,因县北有夷山得名。一说因“水至此而夷,山至此而陵”得名。三国吴黄武元年(222年)改为西陵县。晋太康元年(280年)复为夷陵县。元至正二十四年(1364年)朱元璋攻取县境,撤销夷陵县。明洪武九年(1376年)升为夷陵州。清顺治五年(1648年),改”夷陵”为”彝陵”。雍正十三年(1735年),升彝陵州为宜昌府。1949年由宜昌县析置宜昌市(地级)。2001年宜昌县改设夷陵区。

5,仙桃市。梁天监二年(503年)设沔阳县,因郡治在沔水之北而得名。1986年撤销沔阳县设立仙桃市。传仙女撒桃祝福得名。因一个传说而改名,也太随意了。

6、十堰市。前身系晋太康五年(284年)置郧乡县,以治所附近郧关得名,又传因位郧山之南得名。元至元十四年(1277年)改称郧县。1969年析郧县部分置十堰市(清朝因人们在百二河和犟河拦河筑坝十处以便灌溉,由此得名)。1973年升为地级市。2014年郧县改设郧阳区。

7,赤壁市。前身系三国吴黄武二年(223年)置蒲圻县,以湖岸多蒲草得名。1986年撤县设市。1998年更名为赤壁市,以境内为三国赤壁之战古战场改今称。

8,丹江口市。前身系均州。隋开皇五年(585年)设均州,因境内均水而得名。民国初年改均州为均县。1983年撤销均县设立丹江口市。

很多网友建议,应该将鄂州市改回鄂城市、随州市改回随县市、仙桃市改回沔阳市、武穴市改回广济市、赤壁市改回蒲圻市、团风县改回黄冈县(或团风区)、黄冈市或改回黄州市、十堰市或改回郧阳市、老河口市或改回光化市、广水市或改回应山市。
从江陵变沙市,襄阳改襄樊,最后又改回看,这都是随意性,不严谨闹的笑话。
郧阳,均州,上庸,沔阳均属古地名,承载着厚重的历史,承载着浓烈的乡愁,愿这些文化符号早日回归。

相关文章

  • 湖北地名改革得失谈

    原创:秦巴汉 最近在头条看了一篇文章,盘点了河南的地名,把平顶山,驻马店等地名称为笑话。由此,也把湖北地名说一说。...

  • 地名的来历:湖北

    湖北,与湖南一样,得名于洞庭湖,因地处“洞庭湖以北”而得湖北名。“湖北”之名的出现较之“湖南”要晚,出现于宋朝。宋...

  • 湖北地名趣谈

    原创:秦巴汉 灵秀湖北,荆楚大地。天上九头鸟,地下湖北佬,聪明的湖北人,连地名起的也这么好听又有趣。 最好听:云梦...

  • 大美公安又上榜了

    好消息 好消息 日前,小编从相关部门获悉 公安 被评选为湖北最美地名!! 地名是文化的载体,承载了丰富的地域文化内...

  • 因祸得福谈“得失”

    鼠年岁末疫情的又一次突然造访,感觉到尘世上万事万物瞬间万变,生命无常且脆弱无比,有时候想想,感觉脊梁发冷,过完了今...

  • 2020-02-11

    谈生死,论成败,计得失,表黑白

  • 新高考背景下关于学校开展生涯规划教育的几点思考

    2019年4月23日,湖北省人民政府发布《湖北省高等学校考试招生综合改革实施方案》,全面推进部署我省高考综合改革实...

  • 通知! 新高考正式落地湖北,2018秋季入学生正式迎来3+1+2

    4月23日,湖北省人民政府正式颁布了《湖北省高等学校考试招生综合改革实施方案》,全面推进部署我省高考综合改革实施工...

  • 教学工作计划

    今年是湖北省高考改革的第一年,语文改革势在必行。借全国改革的春风,依据李校长教学的改革的思路,我决心在语文...

  • 谈古不论今(二)

    谈 古 不 论 今 二 顾 冰 改名,无论是人名、地名、重大事...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湖北地名改革得失谈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gcfnok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