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假回了老家,带了一本书《平和式教养法(多子女篇)》,里面有一句话给我的启发挺大的,这句话是这么说的:教给孩子沟通技巧,你可能需要将自己视为语言不通的双方之间的翻译者。我们的工作是充当孩子之间的桥梁,帮助每个人表达其需要和感受,帮助另一方听到对方的声音。
这话给我的启发很大,看看书中的例子,结合自己平时的做法,我发现我大多数时候不是在充当翻译者,而是在做一个法官,而当我试图放下法官的角色,去当一个翻译者的时候,事情发生了转机。
今天晚上,相似的情景恰好又上演了。本来说好要陪老大读书,结果还没开始读,二宝不和爸爸玩了,想让我陪,我一起陪他们两个,他们还都不同意。小宝不会说话,所以表达方式就是用身体抗争,拒绝让爸爸抱;而大宝则用语言表达:“让弟弟离开这个床!”
遇到这种情况,我原来的做法是强迫其中一个去找爸爸,比如说服老大让爸爸陪他读书,又或者会让爸爸把二宝强行抱走。
而今天,但我又想故伎重演时,我想起了书中讲到的翻译者的角色,做好翻译者一个很重要的前提是用同理心去理解孩子。于是,我开始感受二宝的需求,他想睡觉了,而睡觉一般是我或者姥姥带他睡的,所以此时他特别想找妈妈。对大宝来说,今天已经说好要陪他读书了,此时再把他推给爸爸,他会很失望。
感受到孩子的需要,我抱着弟弟和大宝沟通:“弟弟想让妈妈哄他睡觉,而且已经试过让他找爸爸,他不同意,我们不能强迫他,就像不能强迫你一样,对不对?”
大宝很生气:“现在就给我读书!”
我:“等弟弟一睡着我就给你读书,耐心的等我几分钟,好吧?”一边说一边踅摸着给他找点事儿干,恰好此时他摸到了我的手机,那就随他玩一会儿吧,世间安得两全法,又要哄老二又不让老大玩手机?(汗一个)
结果是弟弟秒睡,我要陪老大读书时他依然有点生气,幸运的是,此时的我一直抱有同理心,使劲抱了抱他,表达了我的爱,和他进行了链接,然后按他的要求进行读书,玩了一天的他很快就睡了。
大功告成,避免了一场暴风骤雨。
对父母来说,养育孩子本就是一个复杂工程,而成年人习惯用自己的方式去理解孩子的语言和行为,再加上为人父母的教育责任,所以经常会不由分说地去评判孩子的行为,并强制孩子去改正,殊不知,你在不知不觉中就充当了法官的角色,并破坏了你和孩子之间的亲子关系。
所以,不管你有一个孩子还是几个孩子,请努力去当孩子语言和行为的翻译者吧,用同理心去理解孩子,或许你会发现,事实和你认为的不一样。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