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每个人都生活在城市的发展和演变中,但一般人不会有想要探索城市的想法,或者也不会深究自己生活在一个怎样的城市中,它在历任朝代中是怎样的等等。毕竟,一旦产生了这些想法,总会抓心挠肺地想要刨根究底,否则欲罢不能太难受了。
杭州就是我想要一探“底细”的城市,因为它算是我的第二故乡。三十余载的人生,从大学到工作,有三分之一是在这里度过的。
然而,我又是个懒人,要是一本书一本书的翻阅、一份一份资料的查阅,枯燥的文字走马观花地掠过,并不能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
直到我看了吴晓波《人间杭州》这本书,让我忍不住与杭州这座城市产生共鸣。《人间杭州》,短短25个章节,从良渚文明、修建大运河到历朝历代的发展、白居易、苏轼等代表人物与杭州的故事以及城市发展的特点,再到如今的杭州,全书穿插了大量的图片,让我爱不释手。
01 杭州,独特的“偏安”气质
杭州与西安、南京、北京、开封、洛阳、安阳称为“七大古都”。与其它古都相比,杭州自有其独特的城市性格。
在《人间杭州》中,吴晓波将其描述为“偏安”——“偏是一个选择,安是一种姿态,它提供一种小心翼翼的安全感”。
诚然,因为杭州的地理属性,让它注定成为不了兵家必争之地。每一次的改朝换代,杭州都是被“顺便”占领的城池。大多数时候,这座城市的将领都是“稍事抵抗、主动投降”,因此这也让杭州在数次朝代更迭中总是能躲过一劫,避免了“屠城”“人相食”“百日围攻”等生灵涂炭的惨烈景象。
同时,正是这份“偏安”的气质,极大地促进古杭州的经济繁荣,也塑造了杭州人的某些城市性格,比如追求安逸,寻求一个内向而自得其乐的人生。
02 灵隐寺与西湖,人间与灵魂
吴晓波在《人间杭州》中写道:“灵隐寺可以寄托灵魂,西湖足以安顿肉身。”
灵隐寺,可以说是杭州的第一个文化核心。究其原由,可以追溯到东晋咸和初年(326年),西印度人慧理和尚来到东土,从中原云游南下,于328年到了钱塘的武林山。
在这里,慧理见其山岩秀丽,遂修建了灵隐、灵鹫、灵山、灵峰、灵顺五刹(今灵隐独存),打造出了杭州第一个至高无上的文化地标,同时赋予了这座城市灵魂。从此刻起,古杭州正式进入了中国文化地理史的叙述范畴。
据悉,东晋之后的南朝时期,杭州成为当时香火最旺盛的城市之一(另一个为金陵),有诗为证——“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822年来杭州为官两年多的白居易,就对灵隐寺情有独钟,曾在一年多的时间里,十二次到天竺山游玩。
此外,白居易亦是对西湖十分喜爱。要知道,在此之前西湖在官方文牒中被称为“钱塘湖”,而之所以至今仍被叫作“西湖”,盖因为白居易第一次在诗歌中以“西湖”称之,为此,他不仅是西湖的定名人,更是西湖的重新发现者,在其3000余首诗中,与杭州山水有关的多达200首,其中耳熟能详的描写西湖的诗句“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湖上春来似画图,乱峰围绕水平铺”等,更是奠定了西湖在中国文化史上的坐标性地位。
两百多年后,苏东坡两次来到杭州,第一次当通判,第二次任知州,在此地,先后都留下了许多吟咏西湖的诗句,一句“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塑造了西湖“美人”的人设;“六桥横绝天汉上,北山始与南山通”,描述了“西湖十景”之首美如画的苏堤春晓。
在其一生中,苏轼创造了453首与杭州和西湖有关的诗词,也是他在历任各州中数量最多的。
03 大运河的终点,繁华与烟火气
如果说西湖是一轴画卷,留下了中国士大夫们文雅的笔墨,那么杭州的京杭大运河,则是充满烟火气息,浸透了生活的酸甜苦辣。
隋朝,在中国众多朝代中,仅仅维持了37年,但是隋炀帝杨广下令开凿贯穿南北的大运河,则是画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对于杭州来说,这是一个决定了其命运的工程,使得杭州成为帝国地理上的一个重要枢纽,带来了古杭州的文化和经济繁荣。
其中,增加的人口数便是一个有力的证据,《人间杭州》中写道:609年(大业五年),杭州户数有15380户,算是一个中型城市;627年-649年(贞观年间),杭州人口增加到30571户;713年-741年(开元年间),人口翻一番,达到约34万人口。
此外,当时的杭州城内也出现了十多个以桥梁为中心的商埠区,比如有名的拱宸桥,作为杭州城里最高最长的拱宸桥,曾经是十分繁华热闹的。因为桥越高,通过的船只越大,货运量越多,人口聚集的也就越多。
04 写在最后
就如吴晓波在《人间杭州》中所写的:“杭州把整座城市放大成了一个博物馆”,我这一篇短短的文章,是无法把书中的精彩细数道尽,只能选取其中去过次数较多的灵隐寺、西湖和大运河,写一写自己所不了解的那段历史。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