稀缺,在经济学里的定义是:相对于人们无限多样、不断上升的需求来说,用以满足这些需求的东西,即有用的资源总是相对不足的。也就是说,长期的供不应求就是“稀缺”。
把概念拆开可以看出,稀缺主要由三个要素构成,分别是稀缺的资源、需求以及造成稀缺的原因。下面我就从这三个方面出发,一一剖析这周私塾里提到的例子。
第一个例子,临时抱佛脚。这个构成这个例子稀缺的“资源”是距离期末考试的时间,“需求”是掌握考试需要的知识,“造成稀缺的原因”当然就是平时不好好看书。
第二个例子,NBA球员的季后赛这个例子,“资源”是剩余赛场,“需求”是展现自己的价值。“造成稀缺的原因”自然是因为剩余赛场越来越少,使展现自己的机会越来越少。
第三个例子,消防员的死因。在这个例子里,“资源”是消防员的注意力,“需求”是消防员在出任务时需要消耗注意力做的事。“造成稀缺的原因”就是出动时需要消耗注意力做的事太紧急太重要,耗费太多的注意力资源,使注意力不足以分配到细节上。
第四个例子,穷人不买保险。在这个例子里,“资源”还是注意力,“需求”也还是需要消耗注意力做的事。“造成稀缺的原因”是太穷,仅仅只是维持生活的基本开支就几乎消耗掉所有注意力,没有剩余的注意力分配给以后的事情。
对于这个例子,可能有人会反驳,有些穷人还花大量时间打牌,赌博,看电视,注意力还多得很。
我的解释是,这些所谓的穷人把打牌、赌博,看电视当成了生活不可舍弃的一部分,是必需品,是需要消耗注意力去维持的东西。换句话说,这些所谓的穷人消耗在这些行动上的注意力,是不可挪作他用的,他们可以调用的注意力,在扣除了这部分之后,剩下的就已经不多了,再用这为数不多的注意力来维持生活,没有剩余的注意力去考虑长远也是理所当然。
其实这些人只不过是用金钱上的穷,换来了时间上的富而已,本质上应该不算是真正的穷人,他们还有大量的时间可以用来产生价值。
没钱没时间的,才算真正的穷人。
第五个例子,演讲和逛街。这个例子里的“资源”依旧是注意力,“需求”依旧是需要消耗注意力做的事。“造成稀缺的原因”是想要同时处理两个占用大量注意力的任务,两个任务需要的注意力的总和超过已有注意力资源,从而造成注意力资源稀缺。
第六个例子,上班时的后台程序。这个例子里的“资源”依旧是注意力,“需求”也依旧是需要消耗注意力资源做的事。“造成稀缺的原因”是大脑后台会产生许多占用注意力资源的自运行程序,把本就不多的注意力资源变得更少,再加上注意力切换时造成的损耗,使可用的注意力资源不足以支持你完成工作,最终造成注意力资源稀缺。
第七个例子,穷人的智商。同上一个例子,也是与后台自运行程序有关。1500元对于穷人来说意味着更多的东西,能激活更多的自运行程序,占用更多的注意力资源,从而使做智商测试的时候可用的注意力资源不足,表现出得分下降。
第八个例子,回到了第五个例子。为什么丈夫容易着急?容易情绪化?本来专注于陪妻子的时候,是有足够的注意力去控制自己的情绪的,可一旦这部分注意力被演讲的事占用,那就无法顾及自控了。你需要注意力来自控,可是你没有,这就是注意力资源的稀缺。
第九个例子,买衣服的权衡。这个例子里,“资源”是钱,“需求”是要买的衣服,“造成稀缺的原因”是钱不够多,想买的衣服太多。
第十个例子,空余时间的运用。这个例子里,“资源”是空余时间,“需求”是要用空余时间干的事情,“造成稀缺的原因”同上,是空余时间不够,想干的事又多。
第十一个例子,富人与穷人的房产观。在这个例子里,“资源”是钱,“需求”是房产。“造成稀缺的原因”是因为房产占用太多的金钱资源,使余下的金钱不足以支持你做你其他想做的事情。
第十二个例子,犯错的后果。在这个例子里,“资源”是钱,“需求”是支付投资亏损。“造成稀缺的原因”是支付亏损需要的金钱资源比现有的金钱资源多。
在这个例子里,这种稀缺使人无法用动用金钱资源去做更重要的事情,而无法做这种事情所带来的成本,叫机会成本,意思是说,你做这件事情带来的收益,要算在你决定不做这件事情时,做的另外一件事情的成本上。换句话说,你做选择的时候,你所选选项的收益,必须高于你不选的选项的收益,你的选择才是理想的。而这种稀缺,就让你在该做选择的时候没得选,不管这事情带来的收益如何,你都没法做,只能用于还债,这就是后面会讲到的由于没有“自由裁定能力”导致的“强制稀缺”。由此不断产生的机会成本大于还债收益的情况,就是私塾里说的连锁反应,稀缺对错误的放大作用。
第十三个例子,富人的盒饭。在这个例子里,“资源”是钱,“需求”是吃一顿盒饭。“造成稀缺的原因”自然也就是盒饭占用太多的金钱资源,让穷人少做的事情更多。这个例子说明,计较不计较,要看这种需求与资源的比值。
第十四个例子,富人的还价。这个例子应该是争论的焦点之一了,但是,还是能依据三要素拆开。在这个例子里,“资源”是钱,“需求”是买菜。“造成稀缺的原因”应该是买菜的钱占用太多金钱资源,又或者金钱资源不够买菜。
在这个例子里,富人表现出本不该表现出来的稀缺表现,所以被称为“非理性计较”。但显然,这并不妨碍“稀缺”这个定义的运用。正式因为富人表现出不同于“稀缺”这定义的行为,所以才被称为“非理性”计较。而研究富人作出这个行为的原因,研究的其实是作出“非理性计较”行为的原因,对如何定义“稀缺”并无影响。
后面说到稀缺思维、心理账户等原因,就是对“非理性计较”的解释,而稀缺思维、心理账户本就和“稀缺”不是同一个概念,所以本文开头对“稀缺”的定义仍然适用。
第十五个例子,余闲的浪费。这个例子是在论述“余闲”使用时的注意事项,和稀缺没关系,pass。
第十六个例子,心理账户。在这个例子里,“资源”是钱,“需求”买衣服,买好吃的,去油站加油。“造成稀缺的原因”依然是衣服、食物、汽油占用金钱资源太多,或者金钱资源不够支付。
而这个例子就可以用来解释富人还价的那个例子的问题。“心理账户”,说简单点就是“预算”。富人把买不同的东西划分出了不同的预算,比如买菜有买菜的预算,买车有买车的预算,买衣服、买吃的、加油都有各自的预算。计算“稀缺资源”时,各个预算要分开算。于是就出现了买菜超预算,造成了稀缺,于是讨价还价半小时;买车的时候花大价钱,但是预算却也足够多,变成了余闲,于是贵了500也眼都不眨。买衣服、买吃的、加油同理。
写到这里忍不住要加上自己的反思,因为我自己就在这里中了无数枪,尤其是买车的时候,现在反应过来心在滴血...面对这种情况,私塾里在讲余闲的使用注意事项的时候提到的“效用的等价转换”是一个很好的工具。时刻在消费前想想,这花费能在其他预算里产生怎样的效用,往往会起到提神醒脑的效果,比风油精还有效。
第十七个例子,最高决策人的专注。在这个例子里,“资源”是最高决策人的注意力,“需求”是占用注意力需求的对细节或全局的关注。“造成稀缺的原因”是对细节和全局的关注所需的注意力总和大于最高决策人所拥有的注意力资源,也就是说细节和全局不能兼顾。
例子里的“稀缺导致的管窥心态”,在这里是指当最高决策人的注意力甚至不足以解决眼前难题,或草台班子无法帮忙解决时,就只能专注于眼前难题,产生管窥心态,从而造成短视。
第十八个例子,印度的菜小贩。在这个例子里,“资源”是钱,“需求”是需要用钱做的事。“造成稀缺的原因”是偿还利息占用了太多小贩的金钱资源,让小贩有很多想做的事情没钱可做。
这时的小贩和第四个例子所论述的“所谓的穷人”的需求其实差不多。小贩宁愿多喝一杯茶,也不愿意把钱省下来改善生产,这就跟“所谓的穷人”宁愿把时间花在打牌、赌博和看电视上,也不愿意用来考虑未来一样的道理。
喝茶就是小贩需要用金钱维持的生活的一部分,这部分用于消费的钱是不可挪作他用的,即使穷,也不能省。
而因为偿还利息占用了太多小贩的金钱资源,小贩还有很多这种消费的需求没有得到实现,于是就造成了管窥心态,只关注于满足自己的消费需求,长此以来,即使借款被暂时还清,可使用的金钱资源变多,他们也只会把这些资源用于满足自己的消费需求上,而消费的需求又是无止境的,满足了一样,就会有下一样,最终把可用的金钱资源再次耗光,重返贫困。
因此,“稀缺思维”让穷人返贫,其实是“需求”不断扩张,让穷人一直处于稀缺状态,一直无法摆脱“稀缺思维”。这本质上是没有做好“需求”管理,对于这种情况,“效用的等价转换”可以再次发挥巨大的作用。如果你是小贩,你就应该好好想想,你喝的这杯茶,相当于你卖的多少天的菜,你是不是真的喝得起了。
第十九个例子,社交稀缺。在这个例子里,“资源”是社交机会,“需求”是社交需求。“造成稀缺的原因”是社交中表现得不好,使社交机会减少。
第二十个例子,自由裁定能力。这个例子解释了“强制稀缺”,请自行联动第十二个例子。
第二十一个例子,蔡叔的选择。这个例子道理同第十八个例子,请自行联动。
第二十二个例子,助理的提醒。这个例子里,“资源”是注意力,“需求”是需要注意力做的是,在这里是指开会讨论的事项。“造成稀缺的原因”是开会讨论的事项需要占用太多的注意力,使注意力不足以支持你去关注时间。
第二十三个例子,李笑来的银行卡。在这个例子里,“资源”是注意力,“需求”是需要注意力做的事情。“造成稀缺的原因”是需要注意力的事情太多,分配到预防应对突发事件上的注意力就不足。
为了应对这种情况,李笑来把银行卡剪了,减弱了应对突发事件的资金规模,加大了应对突发事件的难度,于是他就必须把自己的注意力留出一部分在预防突发事件和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上。
最后一个例子,与王思聪互换身份。这个例子主要为了强化“稀缺”对穷人产生更大影响的观点,并没有提及具体的稀缺情况,所以pass。
至此,我说过的用经济学上“稀缺”的概念来分析这周私塾里的全部例子,现在已经完成,后面就是我自己对我自身稀缺思维的反思。
首先,注意力资源的稀缺经常出现在我自己身上。我自己在专注于看书、思考、写文章的时候如果受到打扰,比如是老婆向我咨询购物意见的时候,我会变得非常不耐烦。现在知道了这是自己控制情绪的带宽被占用,大脑过载了的表现,我就可以据此制定应对方式。比如设定缓冲期,让亲人发问之后等我几分钟,给我记录当前思考,以及思绪转换的时间。又或者设定一个固定的免打扰时间,只在这段时间内专注学习思考。又或者在被打断的时候培养出刻意提醒自己“注意力稀缺”这个知识点的习惯,然后刻意控制情绪。
其次,在“心理账户”的使用上,得把“效用的等价转换”这个利器给熟练掌握。暂时想到的练习方法只有在消费时时刻提醒自己先进行“效用的等价转换”。
这些方法效果如何我无法确定,但是既然有了方法,就先用上,遇到有什么缺陷再针对性地改进好了。
在这个年头,连操自己也得用上互联网思维。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