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弄清任务群的前世今生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结构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核心素养形成的内在逻辑,以生活为基础,以语文实践活动为主线,以学习主题为引领,以学习任务为载体,整合学习内容、情境、方法和资源等要素,设计语文学习任务群。
任务就是指人们在日常生活、工作、娱乐活动中所从事的各种各样有目的的活动,通常指上级他方交派给自己或自己交派给自己的工作,担负的责任。
新课标为什么用“学习任务”来指称语文教学实施单位,以实现其情境性、实践性、综合性的要求?
关键在于“任务”这一概念的社会生活话语属性。在社会生活中,凡称为任务者, 一般都有这样的特征:(1)主体与主动,即任务是行为主体 自己职责范围内的事务,不是为他人所迫; (2)需求与目的,即为满足真实的生活需要而为之,不是为做而做;(3)综合与关联, 一个任务 往往涉及个体、社会、环境与资源等多种因素, 完成任务也需要调用各种知识、能力和情意,体 现其综合素养,很少单用某一种能力;(4)开放与挑战,完成任务过程中往往会遇到一些障碍和 意外,既需用到以往的经验,也需要学习新知 识,发展新能力;(5)过程与环节, 一项典型的任务通常有多个环节,但这些环节都围绕一个目标,而不是零碎的、互不相干的。
从任务的特点推知,如果给一项单纯的语文学习活动赋予“生活任务”色彩,便有可能使语文学习部分地回归社会生活,从而增加其综合与 实践成分,利于综合素养的培养。
“从‘学习内容’到 ‘学习任务’,虽然只有一词之差,却是语文学习在本体定位上从“知识—文本”向“语言实践活动”转化的重要标志”。
如果说,借助学习任务可使语文学习在综合、实践和素养导向上迈出一小步,那么要想在整个课程层面实现这一愿望,则还需要进一步扩大课程整合的范围和力度,使若干学习任务建立起内在关联,这便是“任务群”的意义。其中,任务是学习任务群课程价值的基石,如果没有“任务”意识,“群”的价值便无所附丽;但“群”又是“任务”的组织纽带,如果没有“群” 的整体概念,各个学习任务则很像是放大了的单个知识、能力点,整个课程仍然可能是一盘散沙。按照任务群的设想,每个学习任务都体现一定的情境性、实践性、综合性, 一组相关的学习任务构成一个任务群,不同的任务群既相对独立又互相支持,在更高层次上实现关联与融合,最后指向关键能力、必备品格和价值观培养,这便是核心素养课程观的实施愿景。
学习任务群应涉六方面:主体行为(谁要做什么)、达到结果(做成什么)、人际关系(与谁一起做)、时空情境(何时何地何背景)、语言文字(用什么做)和育人导向(有什么用)六个要素。
贰|学习任务群引发的蝴蝶效应
1.建构课程规划的新序列,双线到群组
新课标把课程内容划分为三个层面设置学习任务群,基础型学习任务群(语言文字积累与梳理),发展型学习任务群(实用性阅读与交流、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思辨性阅读与创意表达),拓展型学习任务群(整本书阅读和跨学科学习).每册书、每个单元、每节课也要以任务群的形式去落实,这就从内核改变了教材的编排方式,从按单元划分,以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双线组员到任务群来驱动。
2.驱动课程重构的新动能,被动到主动
新课标要求对课程内容进行重构,打破唯课本,这就要求教师要打破单篇教学的壁垒,对课程内容进行重构,整合教学内容,补充教学资源,在学习内容的重构中,走向主动和有为。
3.带动学习资源的新整合,教材到世界
学习课文,可不仅仅是学课文,而是学课文里面所包含的核心素养,发掘知识这一伟大事物的魅力,高中新课标提出要“以主题为引领,是课程内容情境化;以概念为引领,使课程内容结构化”,这就要求我们开展深度学习,把上课的资源由教材到世界,由静态的文字甚至到声光电等多彩的世界。
4.引发备课方式的新迭代,解读到设计
语文的备课就不仅仅是备教材,而是设计教学活动,实现问题情境化,任务活动化。
5.彰显学习方式的新变革,倾听到行动
要改变传统的师讲生听,师说生记的现象,学生由倾听到行动,真实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在这个过程中去体验、分享、探究和发现。。
6.营造教法转变的新样态,教授到规划
教师的教学行为也要发生改变,从教授学生到规划课程,规划活动,设计教学评价,教师成为课堂教学行为的示范者,教学过程的调控者,教学评价的预估者。
7.链接师生关系的新纽带,对立到合作
师生的教学关系发生改变,更多的需要合作完成,教师甚至要更深入参与到学生的活动过程中,提供学习的丰富资源,搭建学习的有效支架,调整学习的行进路线,在实践中帮助学生有获得感。
8.拓宽教学检验的新举措,作业到项目
检验教学效果的不仅仅是作业,而是呈现更丰富的形式,甚至是项目式的成果,给学生搭建更多的平台,创意作业设计,在实践中把作业作品化。
9.助推学业评价的新高度,低阶到高阶
以任务群为核心的教学评价更关注高阶思维能力,在任务的实践性推动中实现学生素养的提升和思维的进阶。
10.验证育人效果的新视角,一维到多维
我们对学生评价不仅仅局限于成绩,要更多关注过程中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关注学生核心素养的落实。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