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谁?
他的曾经就只是一介戍卒。
然,大汉帝国却因他而一次次改变国策,而他,更是被汉太祖高皇帝以国姓赐之。
他便是娄敬,一位不显于外,却几乎决定了大汉帝国初期一系列重要国策的人物。
但很遗憾的是,对于他的生卒年,我们今人却一无所知。
我们能知道的就是他在史书中记录的那寥寥几笔,但,就是这么几笔,却足矣名垂青史。
娄敬,齐人也。汉五年,戍陇西,过雒阳,高帝在焉。敬脱挽辂,见齐人虞将军曰:“臣愿见上言便宜。”虞将军欲与鲜衣,敬曰:“臣衣帛,衣帛见,衣褐,衣褐见,不敢易衣。”虞将军入言上,上召见,赐食。《汉书·郦陆朱刘叔孙传》
他是齐国人,汉五年也就是刘邦击败项羽后正式称帝的那一年。按照这里面的记载,当时的娄敬是作为戍卒将要赶赴去陇西,而路过雒阳,这里的雒阳便是洛阳。当时的刘邦正在洛阳,而后娄敬便求同是齐国人的虞将军希望能够求见刘邦。虞将军答应了,但,当虞将军希望让其在见到刘邦的时候换一件好看的衣服,然而娄敬却说,我现在穿的什么,见的时候就穿什么,不能更换。而后,娄敬便在虞将军的引见之下,见到了刘邦。
说到这里,不知道很多人会不会有个疑问,那就是刘邦为何会在洛阳?
按很多人想的,大汉的国都理所当然就是长安了,可是很多人或许不知道,曾经也就是在那么一刹那,大汉的都城可能就不会是在长安了。
还记得当年项羽成为楚霸王后坚持要回到彭城后,很多人包括后人是怎么嘲笑项羽的吗?沐猴而冠。然,在这里笔者也不是想为项羽翻案,而是想说,或许当时项羽回到彭城其实也是迫于无奈,而这种无奈,也不仅仅是项羽一个人有过的,对于刘邦而言,也一样,不信者可以看下面这一处记载:
左右大臣皆山东人,多劝上都雒阳:“雒阳东有成皋,西有殽黾,倍河,向伊雒,其固亦足恃。”《史记·留侯世家》
很多时候,作为一名君王,作为一名领袖,都是有很多不得已的。无论如何,和当年的项羽一般,刘邦也必须尊重那些跟着自己打天下的那些伙伴们的意见,所以,其实刘邦在开始之初,也是不想立都长安的,为何?因为他们是山东之人。
现代人固然有着上帝视角,觉得立都长安就是对的,可,问题在于立都洛阳就真的就是错吗?
洛阳,位于中原地带,可辐射全国,号为中枢,如《史记·范睢列传》中记载的范睢对于秦昭襄王说的话:
夫韩、魏,中国之处而天下之枢也,王其欲霸,必亲中国以为天下枢,以威楚、赵。
而洛阳,便是中国枢纽,以洛阳为核心,北可取燕赵,东可取齐,西可拒秦,南可下楚,如此地利优势,无疑,从长远眼光来看,作为一个长远帝国确实是可行的。
而再如《读史方舆纪要》中的记载:
长安四塞之国,利于守;开封四通五达之郊,利于战;洛阳守不如雍,战不如梁,而不得洛阳,则雍、梁无以为重,故自古号为天下之咽喉。夫据洛阳之险固,资大梁之沃饶,表里河山,提封万井,河北三郡,足以指挥燕赵;南阳、汝宁,足以控扼秦楚;归德足以鞭弭齐鲁,遮蔽东南,中天下而立,以经营四方,此其选矣。
对于长安和洛阳的争执,其实古代都是一直存在的,可以说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我们现代人也顶多只能用结果论来强行认为长安就是最优,但,从客观性上讲,其实笔者也是更倾向于洛阳的。毕竟洛阳的位置确实非常好,单就一点辐射全国,确实是最佳的。
然,当刘邦苦思难以抉择的时候,娄敬的一番话,算是真正给刘邦解开了困惑:
已而问敬,敬说曰:“陛下都雒阳,岂欲与周室比隆哉?”上曰:“然。”《汉书·郦陆朱刘叔孙传》
娄敬确实很聪明,他也不从地利上来说,而是换一种思路,他问刘邦,你是想和周王城比肩吗?刘邦回答道,当然。
于是,接下来,娄敬便从一个点上来向刘邦解释,为何不能立都洛阳。
敬曰:“陛下取天下与周异。周之先自后稷,尧封之邰,积德累善十余世。公刘避桀居豳。大王以狄伐故,去豳,杖马箠去居岐,国人争归之。及文王为西伯,断虞、芮讼,始受命,吕望、伯夷自海滨来归之。武王伐纣,不期而会孟津上八百诸侯,遂灭殷。成王即位,周公之属傅相焉,乃营成周都雒,以为此天下中,诸侯四方纳贡职,道里钧矣,有德则易以王,无德则易以亡。凡居此者,欲令务以德致人,不欲阴险,令后世骄奢以虐民也。及周之衰,分而为二,天下莫朝周,周不能制。非德薄,形势弱也。今陛下起丰沛,收卒三千人,以之径往,卷蜀汉,定三秦,与项籍战荥阳,大战七十,小战四十,使天下之民肝脑涂地,父子暴骸中野,不可胜数,哭泣之声不绝,伤夷者未起,而欲比隆成、康之时,臣窃以为不侔矣。且夫秦地被山带河,四塞以为固,卒然有急,百万之众可具。因秦之故,资甚美膏腴之地,此所谓天府。陛下入关而都之,山东虽乱,秦故地可全而有也。夫与人斗,不搤其亢,拊其背,未能全胜。今陛下入关而都,按秦之故,此亦搤天下之亢而拊其背也。”《汉书·郦陆朱刘叔孙传》
虽然娄敬说了这么多,但其核心点就一个。之所以选择立都长安,就是因为我们不能太高估自己的实力。说白了就是,当时的大汉压根就没有实力立都洛阳,为何?
当时周朝之所以立都洛阳,是靠着对于当时诸侯的绝对控制,周王朝一声令下,天下莫不从之,如此,周武王才敢立都洛阳,但,结果呢?才过了多少年,便荣耀不再,而一旦中央失势,那么周王朝便几乎连重新崛起的机会都没有。如此,再看看当时大汉的局势,七大异性诸侯王的实力已经超过了大汉中央的实力,而若立都洛阳,便就是找死。
所以,刘邦才第一次感到,这绝对不是地利的问题,而是形势的问题,无论洛阳有千般好,但终究在还尚且不能保证安全的情况下,不过就是一句空话。
高帝问群臣,群臣皆山东人,争言周王数百年,秦二世则亡,不如都周。上疑未能决。及留侯明言入关便,即日驾西都关中。《汉书·郦陆朱刘叔孙传》
如此,尽管群臣依然反对,但在留侯张良的进一步游说之下,终于,刘邦义无反顾的去了关中,决心立都长安。
于是上曰:“本言都秦地者娄敬,娄者刘也。”赐姓刘氏,拜为郎中,号曰奉春君。《汉书·郦陆朱刘叔孙传》
于是,为了表彰娄敬在立都事件中的精彩分析,遂赐封娄敬国姓,并拜为郎中,唤作奉春君。而何谓奉春?春为岁之始,正是以其首谋都关中而号为奉春。
那么,在首都事件之后,史书中之后记录的关于娄敬的两处记载,便都是和一个事物有关,那便是匈奴。
事实上,尽管太史公只是在史书中把匈奴列了一传,可从某种意义上讲,当时的匈奴于大汉而言,确实是一个特别强横的对手。而且这个对手,还并不是那种一时之敌,而是那种跨越几百年的宿敌。所以,从一开始,刘邦对于匈奴的认识的就不够,总是以一种俯视的眼光来看待匈奴,如此才为其之后巨大的军事失败而埋下祸根。
汉七年,韩王信反,高帝自往击。至晋阳,闻信与匈奴欲击汉,上大怒,使人使匈奴。匈奴匿其壮士肥牛马,徒见其老弱及羸畜。使者十蜚来,皆言匈奴易击。上使刘敬复往使匈奴,还报曰:“两国相击,此宜夸矜见所长。今臣往,徒见羸胔老弱,此必欲见短,伏奇兵以争利。愚以为匈奴不可击也。”是时汉兵以逾句注,三十余万众,兵已业行。上怒,骂敬曰:“齐虏!以舌得官,乃今妄言沮吾军!”械系敬广武。遂往,至平城,匈奴果出奇兵围高帝白登,七日然后得解。《汉书·郦陆朱刘叔孙传》
白登之围的故事我们都知道,可我们不知道的是,当时作为第一个代表大汉出使匈奴的娄敬,已经通过他的观察,深刻的认识到了匈奴的实力,所以娄敬才坚决反对汉军大规模出击,但无奈,刘邦不肯听。
娄敬也确实是一位超凡的战略奇才,所谓见微知著便是如此,娄敬仅仅从匈奴人在向其展现的那些人中,便从中看出了匈奴人的不凡。还是那句话,不怕流氓很能打,就怕流氓懂文化。对于异族也是如此,一个实力强横的异族不算什么,古往今来多了去了,但是一个懂得示敌以弱的异族,可就不是一个简简单单的异族势力了。如此,正是想到了这点,才让娄敬深刻的认识到,现在的匈奴人已经远远不是曾经的那些只知道武勇的莽夫了,而是一支真正有着头脑和战略眼光的强大军事集团。
但,刘邦不信,能如何?
然,汉太祖就是汉太祖,败了就是败了,知道娄敬说的对,当其逃出生天回来后,不仅没有恼羞成怒,反而是第一时间重赏娄敬:
高帝至广武,赦敬,曰:“吾不用公言,以困平城。吾已斩先使十辈言可击者矣。”乃封敬二千户,为关内侯,号建信侯。《汉书·郦陆朱刘叔孙传》
可以说,汉太祖之容人雅量,确实是千古无双,一个有能力的杰出领袖很多,但是一个真正能做到知人善用,知错能改的领袖,便真的是很少很少了。
而娄敬呢?却在汉军大败的情况下,被刘邦封侯,无疑,刘邦正是以这种信号来向大家表明,愿意接受娄敬的建议,重新调整对匈战略。
高帝罢平城归,韩王信亡人胡。当是时,冒顿单于兵强,控弦四十万骑,数若北边。上患之,问敬。敬曰:“天下初定,士卒罢于兵革,未可以武服也。冒顿杀人父代立,妻群母,以力为威,未可以仁义说也。独可以计久远子孙为臣耳,然陛下恐不能为。”上曰:“诚可,何为不能!顾为奈何?”敬曰:“陛下诚能以適长公主妻单于,厚奉遗之,彼知汉女送厚,蛮夷必慕,以为阏氏,生子必为太子,代单于。何者?贪汉重币。陛下以岁时汉所余彼所鲜数问遗,使辩士风喻以礼节。冒顿在,固为子婿;死,外孙为单于。岂曾闻孙敢与大父亢礼哉?可毋战以渐臣也。若陛下不能遣长公主,而令宗室及后宫诈称公主,彼亦知不肯贵近,无益也。”高帝曰:“善。”欲遣长公主。吕后泣曰:“妾唯以一太子、一女,奈何弃之匈奴!”上竟不能遣长公主,而取家人子为公主,妻单于。使敬往结和亲约。《汉书·郦陆朱刘叔孙传》
娄敬计策第一步,和亲。
说实话,这条计策放今天,可能就会被很多人说成卖国了吧。但是,形势如此,也是没办法。当然,娄敬也不仅仅是希望用和亲换和平。娄敬的和亲政策其实是分三步走的,第一步,以最尊贵的大汉长公主作为出嫁匈奴的人,以此换得匈奴单于的尊重。第二步,利用长公主的名号对匈奴内部实行和平演变。第三步,向匈奴一方面输送大量财货迷惑其,另一方面派出大量文人教化匈奴。如此,在这样不断的坚持下,在娄敬看来,便可让匈奴不攻自破。
但结果,虽然表面上刘邦听了,可,作为和亲政策的最为关键一步,和亲的人选大汉长公主却因为吕后的坚持,最终还是没能送出去。而这里,娄敬也明确的指出了,如果不是长公主,而是其他假冒的话,终究还是不可能得到匈奴单于尊重的,如此,娄敬的一句“无益也”,便可看出娄敬的无奈。
如此,尽管和亲政策是实行了,可也的确如娄敬预料的,不过是徒有虚表罢了。不过几年后,匈奴便接二连三的南下,而这也都说明了此次和亲事件由于没有送真正的长公主去,而彻底失败。
而眼看和亲政策失败,娄敬遂向刘邦献上了第二计,充实中央实力:
敬从匈奴来,因言“匈奴河南白羊、楼烦王,去长安近者七百里,轻骑一日一夕可以至。秦中新破,少民,地肥饶,可益实。夫诸侯初起时,非齐诸田,楚昭、屈、景莫与。今陛下虽都关中,实少人。北近胡冠,东有六国强族,一日有变,陛下亦未得安枕而卧也。臣愿陛下徙齐诸田,楚昭、屈、景、燕、赵、韩、魏后,及豪杰名家,且实关中。无事,可以备胡;诸侯有变,亦足率以东伐。此强本弱末之术也。”上曰:“善。”乃使刘敬徙所言关中十余万口。《汉书·郦陆朱刘叔孙传》
应该说,这一计也算是娄敬的无奈之举。毕竟他也很清楚,一个假公主是顶不了多久的,所以,才会用这样的计策。
总的来说,娄敬此人的战略眼光也确实独到,立都长安,建百年太平;和亲匈奴,为大汉积累力量提供机会:强健中央,为之后的平定诸侯叛乱奠定了基础。如此,说其是汉初战略家,恐怕也绝不为过,只是可惜了。
最后,便用陆机的评语来纪念娄敬: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