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6235066/58f83e2e630f56c2.png)
前言:
我喜欢读书,实用和享受是原因之一。有些事情,自己怎么想都想不通的时候,我就会读文学、心理学、社会学等书,这些书往往能解决我的燃眉之急,同时这些阅读也在不知不觉中塑造着我的价值观。读有意思的书的时候,我会心潮澎湃,我会想象着自己正在跟这些人面对面谈话。往往一本书读下来,经常是收益颇丰。
《自控力》是凯利·麦格尼格尔(Kelly McGonigal)的著作,中英文读来都是是生动易懂的,其中还添加了一些故事举例说明。偶遇这本书是因为我最近觉得自己在控制某些事情上的意志力不是一般的弱,在豆瓣上搜书时刚好看到这本心理学书,翻了第一章觉得应该是挺有用的。这本书作者用了十章来讲述十个原理和策略,她建议读者可以一周读一章同时进行自我训练,于是我萌发了读一章分享一章的想法,想着这样子也能让我进一步对书的内容进行思考。
“Willpower”直译是意志,指控制去做某事或限制冲动。“Instinct”指本能,直觉。书的英文全名是“The Willpower Instinct: How Self-Control Works, Why It Matters, and What You Can Do to Get More of It”,直译则是“意志力的本能:自我控制如何起作用,为什么这是重要的,及你能做什么去获得更多意志力本能”。这即是说我们能通过后天有意识地去锻炼、控制自己的意志力。但同时作者也指出了,不要把她的话语当成金科玉律,因为每个人的情况可能不一样,我们可以通过收集自身的数据去检验她的理论在实际生活中是否正确。想来读任何书,也是一个激发思考的过程。
一
前额皮质控制下的“自控力”
在行走的道路上,我们会面对无数各种各样的诱惑、会形成一些癖好、会走神、会拖延,而这些往往会成为我们达到目的的绊脚石。我爸爸是个自控力很强的人,从小我的贪吃、我的偷懒、我的不认真、我的走神在跟我爸爸的对比中都是那么明显。我在成长中试着慢慢一点一点地克服这些坏习惯的时候,却发现前方有着更大的诱惑,特别是在灯红酒绿的花花世界中,当在异乡孤独一人时,自控力就变得更加稀缺了。在内心还不够强大时,互联网的虚拟世界和短暂的温情都容易让人迷失。直到现在,我的日常常态仍然是:拖延着写作到不得不到deadline的最后一个星期连夜赶作业但结果还是不满意,心中有着宏图伟志却习惯性地不行动或没有坚持而一再怀疑自己的能力,想着苟且偷生或者做拼命三郎最后都还不只是凡人一个那还不如选择容易走的路算了。如作者所言,“everyone struggles in some way with temptation, addiction, distraction and procrastination”。然而,天生自带焦虑体的我并不想一直这样子。
在这本书的第一章,首先,作者解释了人类大脑的生理结构。其中,位于额头和眼睛后面的神经区——前额皮质(prefrontal cortex)是控制人类行为的区域。“I Will, I Won't, I Want”——“我要做”,“我不要”和“我想要”的想法就是由前额皮质所控制的。“我要做”,是我所需要做的,更多的带有义务性的色彩,如工作或作业。“我不要”,可以导致拖延行为,如果我们一直想着今天不想做某事而一直拖到“明天”的话。作者认为“我要做”和“我不要”是自控力的表现,而对于“我想要”的,即我真正想要什么,亦是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
我还记得刚上大学时,那种结束了强压的高考、远离家人、在散漫的大学环境中能自由控制自己的时间的那种感觉让我感到如此兴奋,我像脱缰了的野马到处“浪荡”。我迷恋与同学逛街游玩的社交生活,当时我有一段时间一个星期经常有一半以上的时间在交友或者办活动,考试时则试着临时抱佛脚然而成绩不再光鲜亮丽。慢慢地,我焦虑于我的一无所成,我开始思考我想要什么,我想成为什么样的人,就像初二一样,我也认真思考了这个问题。初二那会,我迷恋于网络社交和网络游戏,有一段时间一回家就打游戏。但那时的我萌发了想逃离当下环境和学校圈子的想法,虽然沉迷于网络是那么简单和享受,但我开始克制自己不要坐在电脑前,我有意识地跟自己说“不”,把自己锁在房间里背书做题。当目的坚定后,生活变得简单有规律但并不会觉得虚无袭来。是的,我仍然想要,我仍然想要变成我仰慕的那些人的综合体。于此,我不得不牺牲一些东西来获得另一些成就。现在,大学那种醉酒逛三里屯的经历不再是生活的常态,因为我会想,如果我想要完成作业或工作,我需要付出多少时间,是不是今晚没有时间去玩乐了?或者,如果长期玩乐,我以后会更好吗?等等之类的问题。
![](https://img.haomeiwen.com/i6235066/9d13caffbcc34eb3.png)
![](https://img.haomeiwen.com/i6235066/b3509256e8f9fd16.png)
二
认识你自己
我们的大脑中除了那个能进行自我控制的“我”,其实际上还住着一个“冲动的我”。深谋远虑和肆意妄为,克服冲动和及时行乐,有时候如果我们目光短浅的话,我们总会滑向那个无需付出努力或更不费力的选择。对于身体住了“两个我”的观点,可能多数人并不陌生。那么,战胜那个“消极的自己”,我们则需要有强大的意志力。
如何做到自我控制呢?作者提出,第一法则便是“认识你自己”。
认识自己,除了要知道身体中的“两个自己”外,还要有意识地知道自己正在做某些决定。一项研究调查指出人们一天中可能做了两百个以上的决定,但我们能意识到自己做出了选择的决定可能只有十几个。因此,作者指出有“自我意识”(self-awareness)是很重要的。
由此,我们在第一周的训练中可以选择一天去记录分析自己的决定,看看哪些决定更有利于自己的行动,哪些决定会消磨自己的意志。简单而言,如果你今天没有去健身房了,那是为什么呢?因为自己没有合适的运动服?因为自己拖到晚饭时间还没去健身房了,所以肚子饿了干脆就不去了?这些客观的因素有时候便是我们堂堂正正偷懒的借口。那么为了行动起来,是不是可以最近可以着手买运动服了?决定去健身房时,可以挑在肚子不饿之前赶紧去?给自己营造恰当的、有利于行动的环境,首先我们要分析自己的行为起因。
有意思的是,作者指出“冥想”(meditation)是有利于提高自控力的。从生理上讲,冥想“能让更多血液流进前额皮质”,这是一种对人脑进行锻炼的方式,能使我们的脑袋变得“更强壮、更迅速”。我们可以一天冥想三个小时,也可以一天冥想五分钟,重要就是每天坚持下来。五分钟训练大脑冥想要做到:
1. 原地静坐(莫烦躁);
2. 注意自己呼吸的节奏(心里默念“吸气”,“呼气”);
3. 感受呼吸时弄清自己是怎么走神的(在不进行默念“吸气呼气”时,如果走神了,思考自己为什么走神了,然后再将注意力重新集中到“呼吸”这件事上)。
无须气馁,如果我们在进行冥想时会走神,因为重要的是分析自己走神的原因,再进行自我控制。作者认为,强化自我意识和自我控制力,我们才能向“我想要”的目标迈进,才有更大的力量去选择做“更难的事情”。
三
“天才说”的消极影响
从第一章看来,我们可以看出作者原则上应该是不支持“天才说”的。作者在行文中指出,人脑是可以通过训练不断地进行学习的,你命令它做的事它是可以做到的。你让大脑专注,它可以变得专注。反之,你让大脑忧郁,它也会如此。这样一种通过后天训练我们可以达到自己的目标的说法,从积极的方面看,是有利于我们通过有意识的自我训练来改变自己一些坏习惯、养成一些好习惯的。
近期,我在老师的引导下重读了一些近现代西方学者的文章,如福柯、本杰明等,琳达·诺克林的《为什么没有伟大的女性艺术家》也让我思考良多。这篇文章指出了女性在男性主导的社会中不受重视,所得到的受教育的机会没有男性多,社会地位不高的时候也没有一定的发言权,在历史叙事中也自然而然地被埋没了。这些观点让我慢慢地更加积极地看待自己的努力。大学期间,因为室友过于聪明和厉害,我一度陷入自我否定中。后来,室友到台湾交换半年,我再强烈地觉得自己在学术上低人一等,也开始心安理得地施展拳脚,那年也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之后毕业后,我得到更好的资源学习英语,不知不觉中在某些方面也比室友提升了一些,这也让我的自信心提高了。
如果我还一直想着自己天书资质差所以就干脆不努力了,那么我将永远只是那个水平。其实如果起步晚了,那么便加倍努力。肯定自己的努力,相信自己能改变自己,这种积极的心态将会让自己的行动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这也一直是凯利·麦格尼格尔所强调的,我们可以通过有意识地训练自己的大脑和自我控制力。
书籍中英文信息:
Kelly McGonigal. The Willpower Instinct: How Self-Control Works, Why It Matters, and What You Can Do to Get More of It. Avery (reprint edition). 2013.
[美] 凯利·麦格尼格尔,《自控力——斯坦福大学最受欢迎心理学课程》,王岑卉译,文化发展出版社(原印刷工业出版社),2012年。
作者英文介绍:
Kelly McGonigal, PhD, is a research psychologist, lecturer at Stanford University, and an award-winning science writer. Her scientific research focuses on the mind-body connection, and how to cultivate resilience and compassion. She is the author of the international bestseller The Willpower Instinct, The Upside of Stress, and Yoga for Pain Relief. Her work is published in twenty-eight languages. Since 2000, she has taught dance, yoga, and group exercise in the San Francisco Bay Area. In her free time, she volunteers as an adoption counselor for animal rescue.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