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形式的发展从来未曾停止,人性的内在需求因而在不同的时期,表现为不同的行为方式。
前两天看见一篇文章,主要结论是“穷人的情绪价值都在线上实现,线下才是富人们消费的场合。”文章举例说到,富人们更多地是在骑马、旅行、打高尔夫、航海;而穷人们在短视频、综艺、网络小说。
因为线下的这些活动越来越昂贵,穷人一看,还不如宅在家里吹空调刷手机,一样很快乐,一样获得情绪价值。
文章的最后总结道,穷人为富人在现实创造财富,富人为穷人在线上提供虚拟情绪价值,这样各自安好,形成闭环。
我看完文章,不由想到养殖场的牲畜们。
情绪价值这个词,我还用的不太熟练。但是,我很喜欢它。它为我解释了很多现象。
比如,消费主义。抨击消费主义的文章很多很多,断舍离的鼓吹也很不少,然而人们还是在买买买。越穷越买,贷款买。消费主义时代,社会上种种反智的行为都需要新的理由来解释。
购物为什么让人快乐?获得感。情绪价值。
当人们在现实生活中越来越没有期待,短暂的情绪价值和廉价的快乐,就成为大家能够追求和把握的东西。很多号称“及时行乐”“活在当下”的观念,从根本上是缺少长远目标,缺少精神支柱。
仔细观察身边,热衷买买买的、热衷综艺的、热衷追剧追文的,大都没有长远目标,他们常常感到空虚,只能不停用新的快感来填补精神的空虚。
整个世界,消费主义大行其道,人们在浪潮中浮沉。人们实现情绪价值的方式,区分了人群。学会从经典中获得情绪价值,是极好的一个应对方式。中国传统文化在西方世界的流行,正是消费主义发源地为自己尝试的一剂良方。学会从生活本身获得情绪价值,也是极好的一个应对方式。海子写到“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关心蔬菜和粮食。”
洞察:更多地追求精神上的情绪价值,避免沉沦在身体上的情绪价值;更多地追求隽永的情绪价值,避免廉价的情绪价值,修炼自己;为他人提供情绪价值,而避免为他人提供劳动价值,增值自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