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读书自由人 的 阅读笔记专著感受狂欢节
《沉睡的人鱼之家》:关于生死,既有法理的诘问,更有伦理的温情

《沉睡的人鱼之家》:关于生死,既有法理的诘问,更有伦理的温情

作者: 此时明月在 | 来源:发表于2019-07-09 14:20 被阅读5次

在人们早前的认识中,如果心跳与呼吸完全停止,就代表死亡。因为心与肺的衰亡,很快会引起其他器官的衰竭。然而,近半个世纪以来,医学界对“脑死亡”的判别越来越确定。

1968年,哈佛大学医学院特设委员会提出了四条判断“脑死亡”的标准:

1、不可逆转的深度昏迷;2、无自发呼吸;3、脑干反射消失;4、脑电活动消失。

并在72小时内进行循环测试,结果无变化,则可判定死亡。

这个标准得到多个国家医学界的认同。在我国,“脑死亡”的判定,必须同时包含三个条件:不可逆转的深度昏迷、自主呼吸停止、脑干反射消失。

脑死亡后,人身体里的器官就会慢慢地衰竭。如果在脑死亡者身上安放人工呼吸器,则会延缓人体内各器官的衰竭速度,但终究还是会衰亡的,短则几小时,长则几年。

“脑死亡者”与“植物人”的根本区别在于:

植物人的脑干功能依然存在,只是被抑制而暂停运作,有恢复的可能性,也就是说植物人有醒来的希望;但脑死亡者的脑干功能是完全被破坏,无法复原,亡者不可能醒来。

普通民众很容易将二者混淆,因为它们初期表现很相近。尤其是作为脑死亡者的家属,更愿意相信亲人只是暂时醒不来。

《沉睡的人鱼之家》电影版

在《沉睡的人鱼之家》里,日本作家东野圭吾对“脑死亡”作出了深度思考。

一方面,他冷静理性地从医学角度分析,认同“脑死亡”是一种确定的死亡状态。另一方面,他对脑死亡者的亲人希望亡者能奇迹醒来的想法,抱有极大的同情。

即使世界陷入疯狂,我也有要拼死守护的人,即使全世界认为我才是疯狂。

《沉睡的人鱼之家》讲的是一个6岁的女孩因溺水导致脑死亡,但仍能够靠着高科技设备呼吸。她父母不舍得放手,花重金维持她这种沉睡的状态。

《沉睡的人鱼之家》电影版

尤其是她妈妈熏子,看见女儿的身体在电流刺激脊椎的情况下,居然会有抬手的动作,就陷入了一种疯狂的促使女儿更多动作的希望中。

她每天与女儿说话、清洁、喂食、运动关节、换新衣服,请老师到家里给女儿讲课,甚至带着女儿出席儿子的开学典礼。

但是,其他人越来越明白,女孩完全是靠机器来维持生长与动作,但大脑运作早已停止,实际上她是一具无生命的躯体。

当熏子请技术人员用科技刺激手段,让女儿的面部产生微笑的表情时,在场的人都毛骨悚然。女孩的父亲忍无可忍,心痛地甩了熏子一个耳光,告诉她女儿已经死了。

《沉睡的人鱼之家》电影版

其实,熏子何尝不知道女儿醒来的机会渺茫。但她是一位妈妈啊!

她是如此地不舍,编织着细密无根地希望,每天徜徉在虚幻的相聚当中。同时,她内心又如此清楚,女儿随时会由于器官功能衰竭而彻底离去。

熏子每个月都会给躺在床上的女儿拍照,就是为了有一天能选一个好看的遗照。她在希望与告别中徘徊,撕扯着自己的心。

直到三年后,女儿最终在一个晚上停止了所有器官功能,连科技设备都无法促使她延续呼吸了。对熏子来说,这才是真正的结束。

尽力给你幸福,即使你已不在。这是一位妈妈最简单彻底的爱。

我不疯,我只是爱你。

《沉睡的人鱼之家》电影版

东野圭吾:写出这样的故事真的好吗,我仍在烦恼之中。

《沉睡的人鱼之家》的作者东野圭吾,本是理科出身的电气工程师,却凭借推理小说的写作成名,并获得广大读者的喜爱。他的作品并非只有无情的杀戮与分析,而是充满了对人性的解读。

尤其是《白夜行》与《嫌疑人X的献身》,情节的设置与人性的善恶冲击,都掀起一片关于伦理道德的热议。这两部作品可以说是东野圭吾创作的顶峰。

而《沉睡的人鱼之家》却跳出了推理小说的范畴,让冰冷的理性分析为喷薄而出的感性作铺垫,从而更加推动感性的凄怆。

《沉睡的人鱼之家》电影海报

东野圭吾的高明,不在于他挑开了人们心底深处的痛楚,而在于他引发了无尽的思考。在《沉睡的人鱼之家》里,他抛出了一个无人能解答的悖论:

当每个人都试图说服熏子,女儿已经死去,只是一具尸体,熏子则出奇冷静地打电话报警请警察到场,然后用刀指着女儿的身体。

她说,如果你们都认为我女儿死了,那么这一刀刺下去,我算不算杀人?如果算,就证明我女儿本来没死,只是被我刺死,那么我甘心无悔地去坐牢。

在场的警察无法回答,即使是检察官或者什么人都无法回答。在这一刻,既有法理的最高诘问,也有伦理的最大温情。

爱,不可理喻;爱,总是有迹可循。

《沉睡的人鱼之家》电影版

生命,原是一场漫长的告别

撇除医学分析、法律界定,单从人生的角度来看,《沉睡的人鱼之家》要告诉我们的是一个事实——

生而为人,无论你多么不舍,无论是作为亡人还是未亡人,你与亲人总会有相互告别的一天。

这很残酷,却是我们不得不面对的事情。只是有些人能够很快放下,有些人很久很久才能放下。熏子与女儿告别了三年。而在《奇葩说》中的马东与他的父亲也是告别了三年。

因为他的父亲是意外身亡的,父子之间没见到最后一面,马东对此一直耿耿于怀。直到父亲走后的第三年,一天晚上马东梦见了父亲:

“我父亲跟我说,我今天才真正地走了,很高兴跟你做了一世父子,有缘再聚。我不信,我不信那时父亲跟我说的。因为我觉得父亲在他去世当天就走了,他一呼一吸之间就不在了,我觉得是我自己跟自己说,我自己的一个潜意识放掉我自己,然后从那天开始,我也可能真的会放掉了。”

在场的人都泣不成声。

《沉睡的人鱼之家》电影版

蔡康永也讲了他的朋友——一位台湾舞蹈家罗曼菲。罗曼菲是脑癌去世的,她在生前为自己举行了一场“Party”形式的葬礼。她说她先告辞了,大家请继续玩耍。“Party”现场,不断播放罗曼菲在舞台表演结束后的谢幕画面,以示告别。

听者无不动容。

中国的文化,一直都习惯于避谈生死。但每个人都很清楚,那是我们生而为人无法回避的事情。

无论是马东的难以释怀,还是罗曼菲的豁达,抑或是熏子的执着,都让我们深深感到,生命就是一场漫长的告别。

我们能做的是,在有生之年,珍惜所爱的人,珍惜每一分相处的时光,对宇宙让我们相逢的礼遇心存感激。

只有这样,最后的“别离”或许反而最不重要了。

《沉睡的人鱼之家》电影花絮

相关文章

  • 《沉睡的人鱼之家》:关于生死,既有法理的诘问,更有伦理的温情

    在人们早前的认识中,如果心跳与呼吸完全停止,就代表死亡。因为心与肺的衰亡,很快会引起其他器官的衰竭。然而,近半个世...

  • 2019年书单(二)

    ——「沉睡的人鱼之家」 关于“生死”的故事,没有明确指出生命终结的节点,却引人进行思考。我想说有一期奇葩说...

  • 另类的温情——读《沉睡的人鱼之家》

    坐地铁看到红十字会播放的鼓励捐献器官的公益广告:死亡不是生命的终结,通过捐献器官可以让生命以另一种方式延续。 以前...

  • 读《沉睡的人鱼之家》

    《沉睡的人鱼之家》这个是关于死亡的书,温情脉脉。宝贝3岁是溺水脑死亡,妈妈不愿意相信她的死亡,生命特征还有,只...

  • 关于《沉睡的人鱼之家》

    作家最让人佩服的地方是把一个五分钟就能说完的故事写成了一本书,还不让你觉得哪一部分多余。 相对于《解忧杂货铺》的日...

  • 关于《沉睡的人鱼之家》

    最近以来一直都在看毛姆的作品,昨天偶然看到最近网易蜗牛阅读上热推的东野圭吾的这本书,说是一部“慰藉人心”的作品??...

  • 人性与道德的考验

    《沉睡的人鱼之家》原版名称为《人鱼の眠る家》(东野圭吾2015年出版作品),《沉睡的人鱼之家》是中文版的名字,这本...

  • 人鱼沉睡之家

    什么是真的,什么是假的。我们没法华清界限 活在一世,为了心安。所以妈妈们在拼劲全力去保护孩子。又是万事终有结束时,...

  • 2018-01-24

    看 沉睡的人鱼之家 写书评

  • [沉睡的人鱼之家] 道德与生死的界限

    这是一个关于生命也是一个关于死亡的故事,作者用一个意外事故引出了一场关于伦理道德的探讨,引领读者深入思考关于死亡的...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沉睡的人鱼之家》:关于生死,既有法理的诘问,更有伦理的温情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gdexk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