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我是石泉。在上节里,我和你分享了如何建立人际关系,这一节的内容是关于人的社会支持体系,也就是我们应该建立哪些关系来给自己提供支持。
请你思考一下这个问题:你现在处于职业倦怠之中,你的状态很差,你急需帮助,你要向谁求助呢?这个求助对象可以是直接的,也可以是间接的,关键是最终的求助时会产生效果的。
如果你能很快想出求助对象,并能确认求助对象是有效的,那说明你的社会支持体系是有效的,否则,你应该认真的听一听这一节的内容。
一个人的人际关系包括三个层次:
第一个是家庭,这是所有人际关系的基石。家庭关系是最稳定的关系,包括父母、夫妻和子女,其中夫妻关系是家庭关系的基石。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在这一生中,陪伴你最长时间的那个人是你的配偶。你的家庭关系是否稳定、和谐,取决于夫妻关系的质量,夫妻关系是最应该、也最值得投入精力去努力经营的关系,但也是家庭关系中最容易被忽视的关系。
第二个是职场,这是人际关系在第一层次基础上的拓展,也是一种正式的人际关系。职场通常包括上级、下级和同事,其中与上级的关系最重要。
如何与上级处理好关系的方法有很多,时间关系我不做详细的阐述,我要强调的是要对上级有感恩的心态,这也是维系所有关系所必备的心态。
下面这段话我建议你要记住:
我是个清醒的思考者。
在如何看待老板这个问题上,我负有责任,与他自己一点责任都没有。
我知道他有按照他的行为方式做事的权力。
我希望我的老板能够健康、成功、幸福、能够心灵安宁。
我真诚地希望他能够过得好。
你可以把其中的“老板”换成你想改善关系的任何人,每天读一读,一段时间之后,你的人际关系自然就会更顺畅。
第三个是社会关系,是一种非正式的人际关系。如果说家庭关系和职场关系是相对稳定的,那么社会关系就是最不稳定的,也是完全依赖你自己的选择建立起来的,你有主动权,也深受其影响,你是个什么样的人,可以从你的社会关系中体现出来。这也是我们这一节所重点关注的内容。
很多人社会关系的建立也依赖于组织,如与客户的关系,工会出面建立的各种兴趣小组,定向的安排与其他组织的活动等,但这样建立起来的社会关系并不是社会关系的本来面目,真正的社会关系一定是当事人自己根据自己的需要自行建立起来的。
我们都知道投资需要配置组合,人际关系也需要组合配置,也就是说你的社会关系是一个组合,适用于多元化逻辑。与多元化想法相反的是All in(投入全部),就是平常所说将所有的鸡蛋都放在同一个篮子里,这可能有机会让你得到更多,但当风险来临时,代表全部的损失,不幸的是,风险是一种常态。请记住,All in通常是错的。
人际关系的多元化不仅能够减少风险,还会因为相互之间的碰撞、反馈创造出超额回报,近些年在科学领域的创新大多是产生于交叉学科,正是这个原因。当你在自己所擅长的领域有了深入理解的基础上,又不断的从他人身上获得完全不同的反馈,你可能会得到一个全新的、客观的、意想不到的观点,在碰撞中,不断的筛选、汇集,更新原有的认知,最终所形成的决策一定超过你之前独自做出的决策。
当你的人际关系具备多元化特点后,你就总是能够得到恰当的支持,并在关键时刻做出更正确的决策。仔细观察一下组织中的成功管理者,你一定可以从他们身上看到其人际关系多元化的特点。
多元化的逻辑极其简单但又极其深刻。但它并不容易,凯恩斯说,人际关系组合也要多元化,这东西反直觉。同性相斥,异性相吸。人都喜欢和同道中人在一起,这会让人感到舒服,自在,这本身没有错,错的是你只与这样的人在一起,视野会变得狭窄,会看不到更多的可能。人因相同而在一起,因不同而成长。在社会关系这个领域,我们应该扩展自己的人际关系组合,多接触,多尝试建立那些与既有关系相关度较小的新关系。
建立社会支持体系的关键是选择。我认为这里的选择有三个原则:
一是喜欢。我不建议你和自己根本不喜欢的人建立深入的关系,如果仅仅是追求地位、权力和金钱,你就被生活所愚弄了,错过了真正属于自己的人生。当然,人有时候会因情势所迫而违背意愿做出选择,但应该把其作为权宜之计,那些值得一生一起走的朋友,一定是你喜欢的人。
二是见识。选择背景丰富或在某个领域具有关键性的人物作为自己的交往对象,比如跨学科,跨地域,跨行业等,他们认知的更新速度快,会带动你的认知速度,当然,你自己也要做一个对知识充满好奇心的人,在有可能的情况下,多跨越些不同的领域。
三是主动。一方面是要主动关注他人的需求,多尝试去理解他人,从对方的角度看你们之间的关系,这段关系能够给对方带来什么,只有你满足了对方的需求,那么的关系才是稳定的;另一方面是在关系中采取主动,多去尝试不会有损失,而故步自封一定不会得到你真正想要的。
好的,今天分享的是人际关系的三个层次,你需要多元化的去经营你的社会关系支持体系。听我你有什么想法呢?今天的课后,请你评估一下自己的社会关系支持体系,给自己每个方面可以打多少分?怎么才能提升这个分数呢?
-END-
重燃工作激情,走出职业倦怠
“职业倦怠”又称“职业枯竭”,它是一种由工作引发的心理枯竭现象,是上班族在工作的重压之下所体验到的身心俱疲、能量被耗尽的感觉,这和肉体的疲倦劳累是不一样的,而是源自心理的疲乏。如何克服这种职业上的倦怠感?重新找回对工作的热情?以最佳状态迎接新的挑战和机遇?
本期微课邀请实战派职场积极心理学专家石泉老师带我们科学认知职业倦怠,掌握有效的方法积极进行应对,重燃生活和工作的激情。通过线上授课与线下交流,从寻求支持、自我完善和自我超越三个层次展开,旨在帮助员工认识自我,理解环境并与之和谐相处,最终为企业生产经营发展提供支撑和辅助。
课程模型:
一、【课程纲要】
主题一:认识“职业倦怠”
主题二:自我完善,提高工作”投入感“
主题三:职场不孤独,构建一流人际关系
第七天:关注群体需求,建立社会支持系统(支持体系)
主题四:重燃激情,快乐工作
第八天:先定一个小目标,实现那些不可能(舒适区)
第九天:不灰心、不放弃,高度热情与自我激励(自我激励)
第十天:职业习惯再养成,一切美好必自然发生(养成习惯)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