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锦江街巷》103:青石桥的水码头

作者: 完璧 | 来源:发表于2022-09-05 08:54 被阅读0次

《老成都》(连载)

【文章:周   羽;配图:完   璧】

        金河在清代(公元1730年)经过重新修缮之后,河中可行驶船只,交通更为方便,商业及贸易也更加发达、繁荣。于是地处成都市中心,重建后的青石桥便成为交通要道。此石桥原名龟化桥。清初由四川巡抚宪德倡导重建,定名为青石桥。此桥上接卧龙桥,下连太平桥,为市内的交通要道。

        青石桥重建时桥身与其他桥梁一样用红砂石建造而成,但桥面却选用一种黑灰色的石料打磨成厚厚的石板铺盖于上,用以承受各种来往车辆的碾压。石料据说是专门用木筏从岷江上游运来,又经人抬车推,实在来之不易。老成都有踩桥的习俗,即石桥一经建成,要举行隆重的开桥庆典,第一个过桥的为当地最高行政长官,他在桥头缭绕的香火中向天地神明行跪拜大礼,祝愿桥身平安,余下官员再依官阶大小,缓缓鱼贯而行,然后才是众百姓在欢声笑语中走过新建的桥梁。据说踩桥能给人带来好运,故每次踩桥庆典上总是人山人海,盛况空前。

河边的渔鹰(完璧摄于1991年)

        在老成都的记忆中,青石桥是人人熟知的地名。石桥本身宽3.3米多一点,桥面总长约10米。桥形拱背,桥面历经几百年沧桑仍很光滑平顺。向南一过桥,自古以来便是成都最宽大的街面市场。在经历了抗战阵痛之后,市中心的青石桥又恢复了往日的交易盛况。1948年秋,我由父亲带领着第一次经过这里,天未见亮便听见四周人声鼎沸。街面上满是挑担的、拉车的商贩,其中也夹杂着送水车大车轮的声响,人语声混杂着匆忙的脚步声。记忆中,青石桥南街两边家家亮着电灯,我幼年的印象中,只隐约感到到处是晃动的人影。据父亲讲,这里的早市实际上是清代遗风,早市交易全是“进口货”。成都市历代有“千猪百羊万担米”之说,以此形容成都商贸的发达。这其中,青石桥的早市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百年前的老成都,街面大都由石板铺成,陆路进城全靠人担车推,水路改由金河进城,城内的河道便成为交通的动脉。当年青石桥码头水运一片繁忙。据说在清代的数百年间,此处码头的船分为两种,上午通行运送食品与生活用品的船只,下午(相当于现在下午5点左右)才允许专门运载尿水的小船沿金河上行。青石桥以外的各个码头,都有许多人家与船夫订了合同的。船靠岸,船夫停好船后,抽开两三个横放的活动木板,各家用户自己将污物倒入仓内,待完毕,再将横木板盖得严严实实,非常干净文明。青石桥金河的船夫是自运自担,每年船家要给订了合同的人家送两次胡豆、红苕之类的自家产的蔬菜,作为酬谢。

        在金河上航运的小船是不许调头的,船也无舵,俗称“两头忙”,即船不分船头和船尾。如果商家行人要到九眼桥或望江楼,搭上这种小船,只须个把时辰便到了,也算非常方便与快捷。随着以后陆路汽轮车、架子车、黄包车的兴起,市内碎石马路的修建,金河上的小船迅速减少,直至不久后沉寂下去,完全退出了历史的舞台,而青石桥市场的商贸运输方式也由陆路交通完全代替了水运。

旧时推鸡公车情景模拟(完璧摄影) 旧时拉黄包车情景模拟(完璧摄影)

      (下篇:《晚清民国说交通》)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锦江街巷》103:青石桥的水码头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gdihnrtx.html